分类
发现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榜单
标签
注册
登录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325
阅读人次:
22776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admin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概述
前 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是作者在上海师范大学为授课而编写的讲义,出版时作了一些增补与修订。全书计五编,分上、下两册,上册两编,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下册三编,为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政治地理及城市地理。 我国渊源已久的沿革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而存在,成为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历史地理以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为内容,而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是建国以来的事。...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前 言
内容简介
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作用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第三节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方法
二、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禹贡》
《管子·地员》篇
《水经》和《水经注》
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
《徐霞客游记》
历代正史的《河渠志》及有关河渠水利专著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1.《汉书·地理志》
地理总志
方志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济地理著作 1.《史记·货殖列传》
沈括在经济地理上的贡献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裴秀——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
朱思本、罗洪先对地图学的新贡献
西洋制图学的输入与清代的测绘地图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一、西方新地理学的传入中国
二、“中国地学会”和“禹贡学会”的成立及其贡献
第三节 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
三、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四、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在继承我国舆地之学传统特点基础上的创新
五、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实际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编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二章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
解放后对黄河河源的考察及其再认识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东汉至宋初河道
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祖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变迁
一、长江的形成
二、历代对江源的探索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床的演变
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迁
四、长江的水患及治理
第三节 由利转害的淮河
一、十二世纪以前独流入海时期
二、十二世纪以后河、淮并槽时期
2.明、清两代加重淮河灾害的措施
“挽黄保运”
“蓄清刷黄”
三、1851 年改道入江时期
四、解放后江、海并流时期
第四节 济水的湮塞
一、“河北之济”与“河南之济”
二、济水“三伏三见”的臆说
三、济水的流程及其变迁
四、济水的湮塞
第五节 海河的巨变
一、西汉以前海河各水分流入海
二、汉末以后海河水系的形成
三、唐、宋时期海河的变迁
四、明、清时期的海河
五、海河的水患
第三章 历史时期湖泊的涨缩
一、黄河下游的古湖泊
二、黄河中游的古湖泊
第二节 淮河流域今湖泊的形成
一、洪泽湖
二、高、宝诸湖及瓦埠湖等淮河中游干支流汇合处的湖泊
淮河中游干支流汇合处诸湖泊的形成
三、南四湖
第三节 云梦泽与洞庭湖的消长
一、云梦泽的变迁
“云梦”与“云梦泽”
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
二、洞庭湖的演变1.古代洞庭湖属于云梦泽的谬说
历史早期的洞庭湖
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第四节 彭蠡与震泽的演变
一、彭蠡——鄱阳湖的演变1.历史早期的彭蠡
鄱阳湖的形成及其扩展
清代后期以来鄱阳湖的萎缩趋势
二、震泽(太湖)的变迁
太湖的入海水道——三江
三江的阻滞与太湖的变迁
第五节 青海湖与罗布泊的变迁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的形成
历史时期青海湖的变迁
二、罗布泊的变迁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罗布泊
隋唐时期罗布泊水体的南移
清乾隆年间罗布泊水体的再度北移
近代罗布泊的变迁
第四章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推移第一节 中国海岸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中国海岸的类型
三、我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第二节 辽东湾顶部海岸的历史变迁一、辽东湾顶部的古海岸线
二、辽河及大、小凌河三角洲的形成
第三节 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
一、古渤海湾岸线——贝壳堤
二、历史时期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过程
第四节 滦河及黄河扇形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一、滦河三角洲的变迁
以汀流河为顶点的历史早期三角洲
以马庄子为顶点的历史晚期三角洲
以莲花池为顶点的最新三角洲
二、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1.1855—1896 年黄河改道的初期
2.1897—1937 年黄河尾闾大幅度摆动时期
3.1947—1976 年河口向东、向北形成两大沙嘴时期
4.1976 年起改由清水沟入海时期
第五节 苏北海岸的外伸
二、黄河夺泗入淮以后苏北海岸线的外伸
第六节 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
一、古长江喇叭形河口
二、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三、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
四、长江边滩淤涨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
第七节 杭州湾三角港式河口的形成
一、杭州湾的历史变迁
二、钱塘江涌潮
三、钱塘江河口的演变
四、杭州湾南岸的海涂
第八节 珠江复式三角洲的形成
一、古代珠江漏斗状海湾
二、珠江三角洲的形成
三、近代珠江三角洲的口门堆积
第五章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第一节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一、约公元前 3000—公元前 1100 年的温暖时期
二、公无前 1100 年—公元 1400 年的寒暖交错时期
三、从公元 1400 年—1900 年的寒冷时期
第一冷期
第二冷期
第三冷期
四、公元 1900 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第二节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动的规律
一、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波动的总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
第二个温暖期
第三个温暖期
第四个温暖期
二、中国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第三节 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的变动
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55 年正月华中、华南若干地方的绝对最低温度(℃)
二、在地区上,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中、低纬地区明显
第四节 影响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迁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
中国史书所记各世纪日斑和极光次数表①
二、下垫面
三、大气环流
第二编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第六章 运河
一、楚国沟通江、汉及江、淮的运河
荆汉运河
巢肥运河
二、吴国南达钱唐,北通河、济的运河
堰渎和胥浦
古江南河
百尺渎
邗沟
菏水
三、齐国沟通中原的淄济运河
四、魏国开凿大沟和鸿沟水系的形成
第二节 秦、汉时期全国规模水运交通网的初步形成
一、新运道的开辟1.联结湘、漓二水的灵渠
加强首都漕运的漕渠和阳渠
纵贯河北平原的运河
二、旧运道的改建
邗沟新道的改建
鸿沟的湮废与汴渠的代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河、海之间的运河网
一、海河水系运河的继续经营
1.白马渠
二.鲁口渠
二、河、淮之间新运道的开凿
鸿沟系统的整治与利用
淮河以北各支流之间运渠的开辟
洛阳“千金渠”的修复
三、沟通江、淮的中渎水和巢肥运河
四、桓公渎与扬夏水道
扬夏水道
五、江南运河的发展
破冈渎的开凿
丹徒水道的整理
第四节 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通济渠
山阳渎
永济渠
江南河
二、唐、宋时期的南北大运河
唐代的关中漕渠
唐、宋时期的汴渠
宋代的“漕运四渠”
扬楚运河的治理
江南运河的补缀
荆南运河的开通
宋、金时期的永济渠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一、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形成
济州河
会通河
通惠河
二、明、清京杭大运河的鼎盛和衰落
明初会通河的重开
淮北运道的黄、运分立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卫河、通惠河的治理及蓟运河的开凿
黄河改道北流和大运河的衰落
第七章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第一节 历代对黄河的治理一、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二、先秦时期黄河堤防及西汉贾让的治水三策
三、东汉王景治河
四、元代贾鲁治河
五、明代潘季驯治河
六、清代靳辅与陈潢的治河
第二节 古代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
一、历史早期的原始沟渠灌溉1.三代时期的沟洫
2.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二、两汉时期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工程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
两淮地区“芍陂”等水利工程
太行山以东及山东境内的水利灌溉
西北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
三、隋、唐时期的水利灌溉工程
关中水利工程的重建
芍陂的修治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继续经营
四、宋、元以后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衰微
第三节 长河流域水利灌溉的发展一、先秦至西汉的早期水利工程
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早期长江中、下游其它较著名的水利工程
二、魏、晋以来长江中、下游水利事业的发展
塘堰灌溉事业的发达
圩田和围田的发展
沿江湖区的治理
洞庭、鄱阳两湖垸堤的修筑
太湖地区水网的形成
长江堤防系统的形成
第四节 古代的海塘工程
一、早期“版筑法”及“石囤木桩法”的海塘
二、宋代的柴塘、石塘和“坡陀法”海塘
三、元代的“石囤木柜塘”及明代的“垒砌法石塘”
四、清代的“鱼鳞石塘”
第八章 区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一、三代以前黄河中、下游的开发
二、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关西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黄河流域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一、东汉末期黄河流域经济的破坏
二、永嘉之乱以后,黄河流域大量耕地被辟为牧场,农业经济衰退
三、北魏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的再造
四、中唐安史之乱以后,黄河流域经济的凋敝
第三节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南方经济的上升一、早期长江流域的开发
二、南方新经济中心的形成
三、南方经济的上升及开始超过北方
第四节 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宋开始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我国经济“南盛北衰”局面的继续发展
第五节 近代沿海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
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以沿海为基地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二、中国内地经济的凋敝
三、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沿海地区的畸形发展
第九章 国内外交通的发展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水路交通
第二节 古代陆路交通——“驿道”的发展一、先秦时期的陆路交通
二、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
岭南新道和巴蜀栈道
岭南新道
巴蜀栈道
三、两汉陆路交通的扩展
四、唐、宋以长安、开封为中心的驿道1.唐代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的通道
与边境各族的联系
邮驿制度
宋代自汴京辐射的交通路线
五、元、明、清驿道在边陲地区的发展
第三节 沿海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海上交通
二、秦、汉至隋代沿海交通的发展
三、唐、宋时期沿海贸易港口的发展
四、元、明、清时期的海运
第四节 中西陆路交通——丝绸之路
一、丝路的起源
二、西汉时期丝路的正式形成
汉代丝路的南、北道
另两条东西交通线——“蜀身毒道”及“草原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的“北新道”与“青海道”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道
四、隋、唐两代丝路的鼎盛时期1.裴矩《西域图记》的三道
唐代丝路交通的空前发展
中唐以后丝路交通的阻滞
五、元代丝路的复兴及其后的衰微1.元代草原之路的兴盛
明初丝路的重要中继站——撒马尔罕
十五、六世纪后丝路的衰微
第五节 中国和朝鲜、日本的海上交通
一、早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海上往来
二、隋、唐、宋与朝鲜、日本的海上交通
三、元、明、清时期的中日海上交通
第六节 中国对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
一、汉、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东汉时与海外诸国的往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和贸易
二、隋、唐时期的海上丝路1.隋代与南海的交通往来
2.唐代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
三、宋、元海上丝路的鼎盛时期
宋、元两代海上丝路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泉州港的崛起
四、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五、明、清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及西方殖民者入侵后的海上丝路
相关课程
阿尔泰山系列 阿尔泰旱獭
阿尔泰山系列 白色喀纳斯
阿尔泰山系列 草原石城
阿尔泰山系列 慈爱的冰川
阿尔泰山系列 和谐共生
阿尔泰山系列 红桦林
阿尔泰山系列 可可托海
阿尔泰山系列 热闹的河洲
阿尔泰山系列 沙漠绿洲
阿尔泰山系列 深湖
阿尔泰山系列 守护
阿尔泰山系列 泰加林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