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1. 中国早期的地图

地图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夏禹铸九鼎。据《左传》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万象,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入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这可能是一种“铸鼎象物”的原始地图, 用作旅行指南。后来的《山海图经》正是从这种九鼎图象演变而来的。据过去学者考证,《山海经》原是以图为主体的《山海图经》,文字只是地图的说明,以后图亡佚,只留下这部有文无图的《山海经》①了。

《诗经·周颂》有“堕山乔嶽,允犹翕河”的诗句。郑玄《笺注》解“犹” 为图,说是按照图上所指示的山川来依次祭祀的意思,又《尚书·洛诰》: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据孔颖达疏,这是周成王时为了在洛水流域建立新城,周公“使人来,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卜吉兆于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运用地图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记述先秦地图最详的文献,有《周礼》与《管子》两书。《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这里说明有掌管地图的专官以及地图对王室的作用。并从图中显示了在广袤的地域里地形的高低,山川的分布,和聚落、都邑的所在,已具体表现了系统的地理知识。至于《管子》的《地图》篇:“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 此地图之常也”。这里详细地描述了为战争用兵需要所绘地图内容的翔实。

《周礼》系战国时代的“托古”之作,《管子》一书也出于战国人的手笔。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割据分疆、征战频仍而出现了不少以实用为主的地图,它也是人们地理知识长期发展的产物①。

秦统一后,集六国图籍于咸阳。秦亡时,刘邦入关,萧何收秦图籍②,并把它珍藏于石渠阁③。汉代在沿袭秦代的基础上又绘有《舆地图》④。史载汉光武刘秀在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⑤。可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地图作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