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黄保运”

他们首先实行了“挽黄保运”的政策,为了防止黄水北窜,妨碍漕运, 不惜“逆河之性”,强使黄河南流。明弘治八年(1495 年),堵塞了黄河黄陵岗等处决口,并于北岸大筑“太行堤”,引“东流”黄水经徐州南流入淮。从此,黄河北流完全断绝,河水全部入淮,加重了淮河的负担。当时除泗水外,黄河还不时分从其他道路入淮,特别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近二百年间, 黄河曾分从泗、颍、涡、睢四道入淮。当其在郑州一带决口时,多从邻近郑州中牟附近的贾鲁河南下入颍,由颍入淮;在开封附近决口时,多经由发源于开封北面黄河南堤之下的惠济河南下入涡,由涡入淮;在商邱和徐州之间决口时,多经由散布在这一地区的睢河各支流,由睢入淮。由于黄河南堤在这一带决口次数最多,因而由睢入淮也最为经常。

淮河从淮阴到海的河槽本来很深广,容纳淮河自身的水量原是有余的。而且淮河水清,泥沙极少,在河淮并槽以前,很少淤垫现象。自从同时容纳黄、淮两水以后,黄河带来的泥沙,逐渐淤塞了淮河河槽,河底淤垫到高于地面,只靠堤防约束,形成“水在地上行”的形势。淮水由于下流不畅,不得不在中上游造成泛滥之灾;再加上黄河还从颍、涡、睢、泗等道同时入淮, 黄水泛滥于整个淮河流域,狭带的泥沙年复一年地沉淀淤积,使淮河干、支流的河床逐渐抬高,中游河道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入海的出路也逐渐被淤塞,造成淮河水系的紊乱。每遇汛期,上游来水与下游泄洪能力悬殊很大, 因此,经常决口泛滥成灾,淮河也就变成一条有名的“害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