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

十一世纪初,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 年)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探索。在他奉使契丹的时候,发现“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推测“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并指出这是大河的浊流“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其理必然”①。他是在叙述海陆变迁中,第一个以河流的沉积作用来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人。

沈括在观察浙东山势峭拔的雁荡诸峰时,推测“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沙土尽去,惟有巨石岿然挺立耳”。竺可桢认为沈括已正确认识到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而西欧学术界一直到 1780 年苏格兰人郝登(J.Hutton)才

② 《水经》一书,《唐六典》称为汉桑钦所作,《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清阎若璩始辨明非郭璞之作,胡渭主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戴震认为大约是三国时著作,近人多从戴说。

③ 据《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

④ 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

① 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年。

① ②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

提出侵蚀学说,比沈括要晚六百多年③。

沈括还对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根据白乐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以及“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差异,说明了地势高低和南北各地物候的先后不一。他还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后所得化石,推断可能该地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对古代气候作了合理的推测。在世界科学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