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的修治

淮南的芍陂,西晋太康后期(286—289 年),刘颂为淮南相时,曾加修治,“年用数万人”⑥,工程的规模不小。及至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权在淮河流域征战不息,芍陂处于“陂遏不修,咸成茂草”⑦的衰落景况。隋文帝开皇中(581—600 年),寿州总管赵轨修治芍陂,原“芍陂旧有五门

①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关内道,华州·下邽县。

② 《元和郡县志》卷二《关内道》二京兆下,泾阳县。

③ 《长安志》卷一四引唐《李石记》。

④ 《周书》卷五《武帝纪》上。

⑤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姜师度传》。

⑥ 《晋书》卷四六《刘颂传》。

⑦ 《南齐书》卷四四《徐孝嗣传》。

堰⑧,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①,水门由五个增至三十六个,使更好发挥调剂水量的作用。

唐代芍陂仍有屯田,“灌田万顷”②。宋明道中(1032—1033 年),安丰县令张旨率众“浚渒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灌田数万顷; 外筑堤,以备水患”③。由于疏浚了芍陂的主要水源渒河,使灌溉面积达到了最高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