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水网的形成

历史早期渲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由于太湖地区陆地的不等量下沉, 河流比降发生改变,反而成了海水内浸的通道。随着海潮的倒灌,其所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太湖平原因入海水道淤塞而积水成涝。北宋时苏(州)、昆(山)一带已是“皆浅水无陆途”①,成了“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的“积水不耕之田”②。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比较重视国家经济命脉所在的太湖流域水利的兴修。一面在苕、荆二溪的上源修筑狄塘、五堰等塘堰,以分散天目山、太湖来水;一面疏浚孟河故道,引荆溪水穿过洮、滆湖群北注长江③, 以及在苏州开凿元和塘,向北导水入江④,以泄洪流。同时,广修塘、浦,“或

① 《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五《江水》。

②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年版,页 142。

① 《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

② [宋]郏亶:《水利书》。

③ [宋]单锷:《吴中水利书》。

④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

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或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网系统。

在塘浦地区,广修堤岸,以利水流的渲泄;设置水闸,以节制水流和阻挡海潮。水网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太湖平原成为我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但在历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把持和操纵下,进行盲目围垦,使水网系统陷于紊乱甚至堙废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限制了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