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青海湖的变迁

① 《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

② 孙健初:《青海湖》,《地质论评》3 卷 5 期,1938 年。

③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编:《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79 年。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青海湖的变迁,在湖区的不同部位是不平衡的。由于水系分布的不对称,在湖的西北面,河流多而流长量大,其中以布哈河为最,全长三百多公里,年总径流量十亿六千四百万立米,占入湖总径流量的百分之六十七,水的补给量大,湖岸的退

缩也就不太显著。近年来,在布哈河下游入湖处附近小冲积扇上,距湖岸约十五里处,发现有公元六世纪北周时期吐谷浑所建都城——伏俟城的故址。按照《北史·吐谷浑传》的记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可见湖岸在一千几百年中几乎没有显著的变迁。

湖的东南面,情况恰恰相反。那里河流少而流短量小,湖水补给最弱而蒸发最强,湖面缩小也就最为显著。历史记载昔日靠近湖滨的察汗城,今已远离湖岸二十五公里了。同时湖盆东缘由于水位下降,湖中沙垄突出水面, 接受风砂堆积后,阻隔湖水而形成了几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如湖区东北岸边的尕海及湖区东南岸边的耳海,另外海晏湾也正在脱离母湖,向子湖演变中。湖区东岸的这种萎缩趋势,今后还将延续下去。

青海湖的变迁表现在时间上也是不均衡的。据解放后五十至七十年代观测资料,湖水大致五至七年下降一米,其间 1959—1966 年水位下降了一米,

但 1966—1970 年却因蒸发量较低,湖水位略有回升,说明随着气候的变化蒸发与补给关系的相互消长,湖水下降并不是直线式的,总的说,比本世纪初已下降了八米多。目前青海湖平均水深十九米,最大水深二十八点七米。由于水位的不断下降,最西端与布哈河三角洲邻近的鸟岛和蛋岛,已在 1978 年同布哈河三角洲相连,成了半岛,原来依靠水面分割,利于防止天敌的鸟类自然保护区,现在不得不依靠严密的铁丝网来进行隔离了。

由于青海湖区属高寒半干燥草原气候,全年降雨量不足四百毫米。据近年粗略计算,包括全湖水系入湖总径流量及年降雨量在内,湖水的每年总补给量为四十亿三千四百万立米,而年蒸发量却为七十六亿七千六百万立米。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入不敷出。今后仍将继续其湖面下降,以及湖水含盐量增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