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河

大业六年(610 年),隋炀帝重新开凿“江南河”。但此事不见于《隋书·炀帝纪》及《食货志》,也不见于《北史·本纪》。惟《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 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③以后一般江南地方志如明嘉靖《浙江通志》、清乾隆《镇江府志》等,也都是转引《通鉴》的记载。这是因为江南运河早已存在,隋炀帝重开山阳渎后,过了五年,始重修江南河。只是因原来水道浅窄,不能通行大船,为出巡会稽,重新加以施工而已。重开的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市京口闸)引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钱唐江边的余杭(今杭州),长四百余公里。这条新江南运河比过去的江南运河更加径直而深阔①,因其迳流于太湖流域的河网地带,水源充

①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①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② 《元和郡县志》卷一六,《河北道》一,贝州·永济县:“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

③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纪》五。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江南》一,镇江府·丹徙县。

沛,自开凿以来,一直转输无阻,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条重要的航道。

以上四条运河,实在可说是一条运河的四段。它把中原和江、淮及河北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遍及今北京市、天津市及陕、豫、冀、鲁、皖、苏、浙九省市,全长二千七百多公里的庞大运河系统。它顺应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河流的自然流向,沟通了河、海、江、淮及钱唐江五大水系。犹如一把张开的摺扇,以政治中心洛阳为扇轴,沿扇形的两边,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开凿了穿越黄河下游南北及长江下游经济富庶地区的运道。其柄端则直插关中平原的中央。这一运河网不仅布局合理,线路绵长,腹地广阔, 而且渠道也很深广。如通济渠就广四十步(约合五十八米),可以通行长一百米高二十二米的四层楼龙舟。渠旁还筑有“御道”,柳绿四合,十分壮观②。在世界水运史上,是一件空前的、伟大的工程,大大促进了运河网地区经济的发展。

隋炀帝开凿运河时,大规模征用数以百万计的民工,以致“丁男不供, 役及妇人”③。自是一件极残酷的虐政,因而也就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却起了很大作用。唐末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约 834—883 年)在《汴河铭》中评价通济渠的作用时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可谓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