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渠

大业四年(608 年),隋炀帝为了北伐高丽、转输粮糈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①。引沁水南达于河,就是浚治沁水入黄河的水道。沁水源出山西沁源县北的緜山东谷,东南流至河南修武县境入于黄河。其工程是凿通沁水下游,使其在南入黄河处与通济渠相通,即于沁水开渠,引水至今淇县境,然后循曹操所开白沟故道, 到达临清(今河北临西县)②,向东北开渠,利用大河故渎由德州向北至东光进入清河。在今青县以北至静海县北独流镇之间,又利用曹操平虏渠故道, 到达天津市后,北溯潞河(今北运河)而上,至今武清县附近折入桑干水(今永定河),经芦沟桥直达涿郡治所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附近),全长一千余公里。

永济渠建成后,来自河南通济渠的船舶,可穿过黄河,由沁口溯沁水而上,再经永济渠进入河北平原。其间从内黄南到临清一段,基本上利用的是卫河;直达天津一段大致相当今京杭大运河中的南运河;至于天津以北一段, 因所利用的桑干水泥沙淤积较盛,通航时间想必很短,故隋以后即不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