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长江口南岸沙嘴,从四世纪起,开始向东推进。自东吴征服山越和晋室东渡以后,由于大量山地得到开发,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大了固体迳流,泥沙逐渐在河口沉积。两晋时期,海岸已伸展至太仓东北二十公里①。东晋成帝时(326—342 年),吴国内史虞潭修筑沪渎垒,有东、西二城,东城在今上海市区西北的小沙渡东,已在古冈身东约十公里左右。

近年地质工作者在古冈身外侧约二十公里发现北起宝山县的盛桥、月浦、江湾,中经川沙县的北蔡,南至南汇县的周浦、下沙、航头一线,有一条与古冈身相平行的断续相连的沙带,并在北蔡西南一公里沙带内侧的严桥,发现唐代的遗址。说明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唐代,今上海市区除杨树浦东端和复兴岛那一小部分外,都已经成陆。

宋代海岸又向东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北宋时,海盐至松江(吴淞江)有捍海塘,长七十五公里②。南宋乾道八年(1172 年),以旧塘“废且百年, 咸潮岁大入,坏并海田,苏湖皆被其害”③。乃另建“起嘉定之老鹳嘴以南, 抵海宁之澉浦以西”的里护塘④。其塘址江口段大体上在北起今高桥以东,南经川沙、祝桥、南汇、大团、奉城以迄柘林一线。近年在里护塘内侧高桥、惠南镇发现有南宋墓葬,大团镇西新开的闸河东岸发现散布着一些北宋及元代的瓷片。由此可见,海塘虽筑于南宋乾道间,其成陆当不迟于北宋。根据里护塘的位置,说明从四世纪到十二世纪的八、九百年间,海岸线从冈身东侧附近推向里护塘,达三十多公里。

图 4-8 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宋代以后的江岸,从里护塘向东伸展的幅度不大。这是因为十四至十八世纪,长江主泓在崇明岛以北的北支入海,长江口南岸因泥沙不足,外涨转趋缓慢。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修筑的外捍海塘,在黄家湾以南至南汇以东,较里护塘略成弧形突出,在川沙东北伸展最大部分尚不足五公里。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南汇知县钦连重修,因又名钦公塘。十九世纪末光绪年间,又在钦公塘外增筑外圩塘①。今天沿海岸所筑的人民塘,大体上即在外圩塘的岸线上。

历史时期长江口南岸沙嘴北缘外延,沙嘴前端的南汇嘴向东北移动,其直线距离为四十七公里,北缘增长总面积达三千六百三十平方公里。其中太

① 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① 弘治《太仓州志》引《临海记》。

② 绍熙《云间志》。

③ 《宋史》卷三九八《丘崈传》。

④ [明]曹印儒:《海塘考》。

① 《江苏水利全书》引《江苏海塘年鉴》。

仓、嘉定一带往东北至长江南岸的垂直距离最短,而伸展速度最慢,约每六十至一百年才涨出一公里;往东南至南汇的距离最远,而伸展速度最快,约每二十年涨一公里。平均而言,海岸增长面积为每年零点零二平方公里②。然而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实际上长江口南岸的伸展,不仅在位置上不尽相同, 在时间上也存在着时快时慢的脉动现象。正是由于这一在地区伸展速度上的差异,使长江口的流向大致是由西北往东南入海,一切沙带、贝壳沙带、江岸、江堤、海塘亦大致由西北往东南有规则的排列,因而顺势的同一条沙带、贝壳沙带、江岸等的成陆年代也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