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

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诏礼部尚书张孔孙等开“会通河”。南引汶水自须城县安山镇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按:应为寿张东北张秋镇)至东昌(今聊城),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这一引汶绝济而达御河的运道,长一百二十五公里。与南面济州河相连。泗、卫既通,从此,江淮漕粮可由水路直达通州。

这一条新开的河道虽不算很长,但工程却很浩大。其间“建牐三十有一, 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④。六月渠成,从此“开魏、博之梁,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

济州河及会通河地处山东丘陵的西缘,地形高低起伏,不若中原地区地势的平衍,水流全靠船闸加以节制。当时沿河置牐,也就是早期的船闸。在水面不平衡的地方,建闸堵水,使水面较低地方藉闸的力量慢慢升起,达到与水面高的地方平衡时,开闸让船只通过。即所谓用以“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⑥。运河工程设计及

施工技术,都较前一时期复杂得多。

以后,在济州河的济宁至徐州间,以及会通河的聊城、临清等处,又陆续加工修筑堤岸闸牐,直至泰定二年(1325 年),经过三十六年始告竣工, 其工程的浩大,在我国运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