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河中游的古湖泊

  1. 渭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有弦蒲、阳华、焦获等薮。

弦蒲薮,一名疆蒲。《周礼·职方》雍州:“其泽薮曰弦蒲”;《尔雅》: “水决之泽为■”;《水经注》■水“出■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

①。按■水的上源,位于关中的最西部,在今陕西陇县之西,那里位于近山的

河谷,所以能形成沼泽,可能是■水所流经的弦中谷,由于河谷两旁高崖崩坠,壅阻水流而成。

阳华薮又作阳纡、杨纡、阳盱、旸陓。《吕氏春秋·有始览》:“秦之阳华”;《周礼·职方》冀州:“其泽薮曰杨纡”;《淮南子·修务训》: “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尔雅·释地》:“秦有旸陓”,所指则一。对其所在地众说不一,《周礼·职方》说在冀州,《吕氏春秋》、《尔雅》均谓在秦(雍州),其确址已无考。近说在今华阴县东,潼关的西南, 也和弦蒲泽一样,位于近山的河谷之中。

焦获,一作“焦护”。《尔雅·释地》:“周有焦获”;《诗·小雅·六月》:“■狁匪茹,整居焦获”;《史记·匈奴传》:犬戎“遂取周之焦获, 而居于泾渭之间”。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泾水流经瓠口的一段,因其地势处于两山之间,水潴积成瓠状①,因也称为泽薮。

以上关中泾、渭流域的泽薮都形成于河川谷地,以后随着河川的变迁而消失。古代这些泽薮和泾、渭、洛三川分流灌注,可调节水量,对历史早期关中农业地区的开发,曾起过积极作用。

此外,渭水以南还有两个有名的小湖泊滮池与鄗池。《诗·小雅·白华》: “滮池北流”;《水经·渭水注》:“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於鄗”。滮池在古长安城西南,鄗池在滮池的附近,一称滈池、镐池。池水经由滈水北注入渭。关于滮池,晋太元中(376—396 年), 秦将邓景率众据滮池以击姚苌,以后即不见记载。鄗池则于唐贞观中(627

—649 年)堰丰、镐二水入昆明池时,沦入昆明池中。

  1. 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泽薮为昭余祁。是《周礼·职方》的并州薮,

⑤ 《尚书正义》引郑玄注。

① 《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注》。

① ②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二七,西安府一,山川。

《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坠形》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可能因泥沙淤积,已分割成若干较小湖泊。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 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仍有邬城泊见于记载,但已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疏浚渠水溉田,仍称为昭余池,古湖泊已不复存在。

汾水流域其它较小的湖泊还有王泽(今新绛县东南)、方泽(今万荣县西北)、淳湖(今榆次县西)等,均已消失。

以上所有黄河中、下游的古代湖泽,自两汉以来多日渐淤塞,到明末大部分都湮成平陆,这主要与黄河的淤决有关。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随着黄水的泛滥,一次一次地输入湖内,使湖底逐渐淤高。湖中水生植物腐烂的根茎积久也使湖底高垫,湖泊变干成为沼泽。其次,人为的作用,也是促使湖泊消失的原因,由于河渠沟洫的疏凿,常截断湖泊的水源,以及豪强地主霸占陂泽,筑堤围垸,垦湖为田,也使湖面日渐收缩,不断涸成平地。此外, 北方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也影响到湖泊的水源,以及不断蒸发而引起湖泊水量的减少。这些都是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湮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