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无前 1100 年—公元 1400 年的寒暖交错时期

竺可桢把它称为物候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观察气象的仪器, 都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结冰开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来判断寒来暑往,这就叫物候。

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从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前 850

    年的西周前期,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前 903 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①。现代江汉流域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诗经·豳风·七月》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邠)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1. 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 年),由于天气和暖了,山东鲁国过冬时, 冰房得不到冰②。又《诗经·秦风·终南》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梅树是亚热带植物,现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长梅树了。

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2 年),《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①说明北方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而现在北方只有两年轮种三季作物,说明战国时代由于气候温暖,植物生长季节比现在长。

秦代(前 221—前 206 年)气候继续温暖。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曰: “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②。今陕西菖蒲生叶为三月上旬,说明秦初物候要比现代早十天。

汉武帝(前 140~前 87 年)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西汉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现在都已南移。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年),黄河在瓠子(河南)决口,砍淇园(今河南淇县西北)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竹子的繁茂。

  1.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600

    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

东汉初期天气又趋寒冷,有几次冬季严寒,首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冻

①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②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前 698 年)“春正月,无冰”;鲁成公元年(前 590 年)“春二月,无冰”;

鲁襄公二十八年(前 545 年)“春,无冰”。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

② 《吕氏春秋》卷二六《士容论·任地篇》。

死不少穷苦人民。三国时,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只开花而不结果③。魏黄初六年(225 年),淮河首次结冰,时魏文帝曹丕到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因天气骤寒,淮河冰封,演习被迫中止④。晋太和元年(366 年), 渤海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载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⑤。南北朝时(420~589 年),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用来保存新鲜食物,供宫庭贵族享用。那时,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冷 2℃,才能提供储藏用的冰块。北朝的贾思勰约在公元 533—544 年写了一本《齐民要术》,记录当时黄河以北“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生叶、桑花落为下时”①。与现在相比,约迟十天至半个月。书中还提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②。而现在河南、山东石榴树冬季已不需任何防冻措施,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气候比现在冷。

  1. 从公元 600 年到 1000

    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650 年)、总章二年(669 年)及仪凤三年

(678 年)的记载,国都长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宗(712—756 年)及唐武宗(841—846 年)时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有梅妃之称③。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大臣每人三个④。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1. 从公元 1000 年到 1200

    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没有梅树了。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1037—

1101 年)有哀叹“关中幸无梅”的诗句⑤。王安石(1021—1086 年)的《咏红梅诗》有“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⑥,嘲笑北方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⑦,太湖洞庭山有名的柑桔全部冻死。南宋时,杭州降雪时间经常延至暮春。十二世纪的南宋前期,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以前十年最晚春雪的日期推迟了一个月①。绍兴二十三年

(1153 年),金国使臣来杭时,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②。乾道六年(1170 年),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于重阳节(阳历 10 月 20 日)到达

③ [唐]李德裕:《瑞桔赋·序》,见《李文饶文集》卷二十。

④ 《三国志》卷二《魏志·文帝纪》。

⑤ 《资治通鉴》卷九五《晋纪》。

① 《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

② 《齐民要术》卷四《安石榴第四十一》。

③ [唐]曹邺:《梅妃传》,见《说郛》卷三十八。

④ [唐]李德裕:《瑞桔赋·序》,见《李文饶文集》卷二十。

⑤ 《苏东坡集》第四册,页 86,《杏》,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⑥ 《王荆公文集》卷四十《红梅》。

⑦ [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

① 竺可桢:《南宋时代气候之揣测》,《科学》10 卷 2 期,1925 年。

② [金]蔡珪:《撞冰行》,见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一,中华书局,1962 年。

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③。素有“荔枝故乡”之称的福州,曾先后于北宋元符三年(1110 年)及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两次因遭到严寒,荔枝树全部死亡④。以上都说明唐、宋两期的气候,温寒大不相同。

  1. 从公元 1200 年到 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十三世纪初开始,气温回暖。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嘉定六、九、十三年(1213、1216、1220 年),杭州没有出现过冰和雪。嘉定十七年(1224 年),著名道士邱处机有过描写北京《春游》诗:“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⑤可见那时北京物候已与今日北京相仿。

这种温暖气候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这从华北竹子的分布可得到证明。隋、唐时代,河内(今河南博爱县)、西安和凤翔设有专管竹园的衙门司竹监。南宋初期,因无生产,河内和西安的司竹监被取消了。元朝初期

(1268~1292 年),这两处又恢复了司竹监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