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第一节 历代对黄河的治理一、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禹治洪水是中国人民的悠久传说。禹的时代约当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其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咎”

①的特大洪水。河水泛滥的主要地区,大致在今河南北部、东部及山东西部一

带。这里正是一些著名的氏族部落居住与活动的区域。传说最初部落联盟会议推举夏后氏部落的鲧治水。在此以前,原有共工氏治水的传说。共工氏治水的方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就是将高处的泥土、石块搬到低处, 修筑成简单的堤埂,以堵塞洪水。“鲧堙洪水”③就是沿用共工氏的老办法, 用堤来阻挡洪水,其结果非但洪水堵不住,堤坝冲垮反而危害更大,鲧治水失败后,死于放逐中。

以后,部落会议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主持治水,由共工部落的后裔四岳进行协助。禹总结其父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疏川导滞”②的治水方案,用疏导代替堵塞。所谓“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⑤就是寻其主流, 加深加宽,同时把涣散的细流决通,使归河槽,做到“水由地中行”⑥,由主道流入海。这样经过人工疏浚后,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况,不仅消除了水患, 且原来洪水漫溢之地逐渐干涸后也成为耕地。从单纯的消极的防洪进到积极的治河。就这样,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从此,因避水而躲到丘陵高地的人们,又“降丘宅土”①,迁回到平原上来居住和进行生产。后世人们一直怀念禹的功绩:“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②,歌颂“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③。

先秦诸子对禹治水的活动,有所谓:“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④,以及“凿龙门,辟伊阙”⑤的记载。事实上,禹治水仅限于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他不可能遍及如此广阔的幅员,治理如此众多的河道。因地壳变动使伊阙山断裂而形成的龙门,也非凭原始工具所能开凿。这只是后人为了追念禹功,把其它一些治水的事迹,都附会到禹的身上,并赋予神话的色彩。这些夸大禹治水功绩的传说,不过是后人崇德报功的心理表现,自不能因而怀疑禹治水这一故事本来的真实性。大禹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针,为后代水利专家继承和发展,逐渐掌握了“因水以为师”

① 《尚书·尧典》。

③ 《尚书·洪范》。

② ④《国语·周语下》。

⑤ 《尚书·益稷》。

⑥ 《孟子·滕文公下》。

① 《尚书·禹贡》。

② 《诗·商颂·长发》。

③ 《左传》昭公元年。

④ 《孟子·滕文公下》。

⑤ 《淮南子·修务训》。

⑥水流运动的客观规律,有效地为克服水患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