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和贸易

三国时,孙吴黄武五年(226 年),大秦商人秦论又来到中国,并受到孙权的接见②。接着赤乌六年(243 年),扶南(位于今柬埔寨至越南南端) 王范旃遣使东吴,带来乐人及地方特产。林邑(位于今越南广南省南部至平顺省以北的东南部地区)王也遣使来吴聘问。赤乌八年至十三年(245—250 年),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③。“寻”指扶南王范寻。康泰和朱应在航海访问扶南期间,曾历游南海诸国。归国后,朱应写有《扶南异物志》,康泰写有《吴时外国传》等书,介绍南海诸国情况。前者今已全佚,后者散见于《水经注》、《艺文类聚》、《通典》、《太平御览》等书中,成为研究南洋各地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两晋、南北朝时期,到印度访问的中国僧侣,经海道往还的很多。东晋隆安三年(399)年,著名僧人法显从后秦京城长安出发,由陆路前往天竺西行取经。归程循海路,经师子国(斯里兰卡),到耶婆提国(苏门答腊), 然后搭开往中国的商船回国。所乘巨舶,可容二百余人①。归国后著有《佛国记》一书(初名《佛游天竺记》,后又有《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行传》及《法显传》等名称),为研究中西交通及西域、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又刘宋末,扶南王阇耶跋摩曾“遣商货至广州”②。其它林邑、师子国、天竺等也与南朝有着通商关系。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马斯欧底的名著《金草原》,并有公元六世纪时我国和阿拉伯通商的记载。当时中国商船从波斯湾

① ②《后汉书》卷一一六《西南夷传》。

③ 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页 88—89。

④ 《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天竺传》。

① 《后汉书》卷一一八《大秦传》。

② 《梁书》卷五四《中天竺传》。

③ 《梁书》卷五四《扶南传》。

① 法显:《佛国记》。

② 《南齐书》卷五八《东南夷传》。

进入幼发拉底河的希拉城(阿拉伯古国希拉王国的首都)进行贸易③。南朝与海南诸国通商的口岸,广州南海郡的番禺(今广州市),交州的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西捲(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已呈现出“舟舶继路,商使交属”④的繁荣景象。

早期对“南海”的交通,航海技术还不很发达,不得不依靠“蛮夷贾船, 转送致之”。由于尚未掌握季风规律,只能沿海岸航行。在远海及越洋航行时,每“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⑤。又由于单纯依赖天文导航,“唯望日月星辰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⑦,外海远航还不很安全可靠。当时南海起航也只限于广、交二州,东南沿海尚未有对外贸易海港的开辟。海上丝路还处于发韧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