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

  1. 驰道

秦王朝统一六国后,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各国车轨广狭不一,对道路行车很不方便,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下令实行“车同

轨”,统一规定“车广六尺”。二十七年(前 220 年),宣布“治驰道”③, 这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据汉人贾山的追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尽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④。可见驰道广布我国境内。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五次出巡路线,并参照秦代郡县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记载来推断,秦时驰道路线略如以下分布:

  1. 东通齐、鲁 从咸阳出发,东出函谷关,沿黄河南岸东行,越古都洛阳(今洛阳市东北),及“候时物转”的货物转运中心定陶(今县北) 到泰山,再经齐国故都临淄,到达山东半岛尖端的成山角,并由之罘向南达海边的琅邪郡,称为“东方大道”。秦始皇曾先后三次东巡至此,登临泰山、邹峄山、之罘、琅邪等处刻石,从政治上威慑六国残余势力。

  2. 北出燕、赵 东过函谷关,由河内郡沿太行山东麓北进,经战国时代著名的冶铁业中心邯郸郡(今县西南)、东垣(恒山郡治,今河北正定县南)、及燕国的故都蓟(今北京城西南),以至勃海海岸的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东巡碣石,可能即沿此线北

上。又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年),为了北御匈奴,命大将军蒙恬,从咸阳北面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修筑一条直达河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道路,因道路笔直,称为“直道”。后秦始皇为了沿边筑长城,又沿九原、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至碣石一线,筑成北边交通干线。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北边”时的归程,就是从碣石西行至云中,再南下经上郡入咸阳的。

  1. 东南达吴、楚 由沿海琅邪南下,一路越过江、淮,经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过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钱唐(今浙江杭州市西)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出巡至会稽,刻石, 即经由此道。另一路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经寿春(今安徽寿县)绕过大别山南下,或渡江到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或浮江西上至衡山(今湖北黄岗县北邾城),以联系江、淮间腹地。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就是沿此路线经武关返咸阳的。

  2. 西及陇西 西出咸阳,沿着泾、渭二水谷地,分路到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及陇西(今甘肃临洮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二十七年(前220 年),首次出巡,便溯渭水而上,直达陇西。然后越六盘山口到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从回中(今宁夏固原县境),再沿泾水回到咸阳。

  3. 南下江陵 从咸阳东南的兰田(今县西南),沿秦岭东段山口越过武关,向东南进入南阳盆地当时中原与江南商业转输之地的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然后循南襄夹道南下,以抵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江陵

(湖北今县),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自咸阳南下云梦泽,就是走的这条被后

③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④ 《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代称为的秦楚大道。

秦代由驰道所组成的陆上交通网,从首都咸阳向东作扇形展

图 9-2 秦代陆路交通干线

开,即东北至燕(今河北省北部至辽宁一带),东至齐(今山东一带),东南至吴(今江、浙一带)、楚(今湖北、湖南及安徽一带)。这些路线大多采取最近的距离,很少迂回曲折。其建筑规模,据贾山记述:“道广五十步, 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①。从道路宽广,路面抬高夯实,路旁青松笔立,说明驰道质量之高。贾山是反对秦的政策的,他对驰道的侈丽,叙述可能有些夸张。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车同轨”,二十七年宣布“治驰道”,二十八年便出巡东方大道,登泰山、琅邪, 短短一年之间,自难修完这一巨大的全国范围的驰道网。事实上,他只是用驰道标准,通过改建和扩建,把原来东方各国相互设防,宽窄不一的道路统一起来。由于修驰道是供皇帝出巡,故汉时称“中道”(或称“天子道”), 只供皇帝通行,两旁任人行走。象这样规模的车马大道,可能仅分布于京畿附近及经济中心周围,从全国性道路网来看,不一定都能达到“道广五十步” 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