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秦时期黄河堤防及西汉贾让的治水三策

春秋时期,黄河两岸已开始修筑堤防。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主张“无曲防”⑦,就是对当时各国以邻为壑,在上游兴建不合理的堤防所提出的抗议。

《汉书·沟洫志》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说明战国时黄河堤防已普遍兴建。它起了固定河床,防止洪水泛滥的作用。自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改道以来,黄河一直比较稳定。但年久日深以后,由于泥沙的沉积,河床愈淤愈高,到了西汉时期,终于形成为“地上河”。在黎阳(今浚县)附近的遮害亭处,堤高竟达四、五丈。西汉二百多年间,因洪水决口而造成泛滥见于记载的即达十一次。于是,对黄河的治理,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汉哀帝初年(前 6 年),公开征求治河方案,贾让献治河三策。其上策为:引黄河使复走《禹贡》大河故道,使在太行山脉与老黄河大堤之间,有一个“宽缓而不迫”的去处。其中策为:舍黄河旧堤,另筑大堤,使黄河与漳水会同出海,并在河道两侧分建水门以调节水量。至于单纯依靠堤防来防洪,则“增卑倍薄,劳费无已”①,最为下策。由于《禹贡》大河故道逼近西山(太行山),地势高亢,难以恢复。其上、中两策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而他所视为下策的“筑堤”却为东汉王景及后代所广泛应用,并取得不少成就。

王莽时,张戎应征的治河方案,根据水性就下,流快则自然刮除淤积, 使河床稍深的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水流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以后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但他为了防止河流迟缓发生淤浅而反对引水灌田,则又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