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的继续发展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因处于全国的政治中心。秦及西汉两代,推行“实关中”和“戍边郡”两种移民政策,前者是把较远地方的一部分人口财富, 移置到关中盆地,目的在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后者就是移民实边,目的在巩固西北的边防,这种政策使关西地区增加了劳动力,并把农业地区推广到黄河中游各边郡和上游的河套等地。当时的“河南地”(今内蒙河套一带) 被称作“新秦中”。这一广漠的森林草原地带,由于人口增殖与田亩的垦辟, 已出现一片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景象。至于关中地区,由于郑国渠、白渠等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兴修,农业生产更得到重大的发展。

位于关中盆地中心的咸阳、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最大城市。秦都咸阳与全国各地有驰道相通,陆路交通极为便利。西汉首都长安城外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环绕,本身农业经济就很发达。向东通过漕渠的开凿,便利了与关东地区的漕运交通;向西则绾毂褒斜谷口,经由栈道转输巴蜀的货物和陇上羌中的畜产,并通过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成都,加强与边境

②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②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

① ③《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各族的联系。难怪司马迁要说:“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其富庶为国内其他各地所不及。

秦、汉时期,平原沃野,膏壤千里的关东农业生产发展的地区,大体上西北起太行山的东南,东至东海之滨,南及鸿沟系统的河淮之间,远比关中泾渭平原为辽阔。

素有桑麻之利的齐、鲁以及自古以养蚕为业的卫国,使临淄及襄邑(今河南睢县)的纺织业特别发达②,两地都设有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它们与成都的蜀锦成为全国三个纺织业中心。泾渭流域也是一个适于种桑养蚕的区域。长安并设有东西织室,但与关东比起来,却要逊色得多。

西汉产铁地区十分广泛,当时全国设置有四十六个铁官,其中三十二处在关东,泾渭流域仅四处。在所有铁产地中规模最大的邯郸、宛、鲁、西平

(河南今县西)和临邛(今四川邛徕县)①五处,关东地区占有四处。

秦汉时期经济都会的分布,更集中于关东地区。在关中的有雍(今陕西风翔县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武屯)、咸阳(今陕西咸阳县东)及长安,前三处先后曾作过秦的都城。咸阳兴起后,雍和栎阳便趋于衰退。以后咸阳又被毁,长安代兴。西汉时,长安成为全国最大都市。但在狭小的关中地区,除长安外,其它已无经济都会可言。关东富庶地区经济都会的数目却特别多,在汾水流域的有杨(今山西洪洞县)和平阳(今山西临汾县); 在太行山以东的有蓟(今北京市)、涿(河北今县)和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在太行山东南的有温(河南今县)和轵(今河南济源县);在汉江支流的有宛(今河南南阳市);在伊洛之滨的有洛阳;在东海泰山之间有临淄;济水流域有荥阳(今河南旧荥泽县)、濮阳、陶;以及战国时期原鸿沟系统的重要都会睢阳、阳翟、彭城、陈、寿春等。这些都会多地当交通要冲而各有其特色。

西汉初人们在形容齐国(西汉时的封国,也治临淄)的富庶时,还称它为东秦①,即认为它堪与关中等量齐观。但是,关中地区的优越形势,到东汉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两汉之际的乱离,竟至“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②。及至东汉长安废不为都,关中地区失去了它先前的重要性。更是水利失修, 生产破坏,人口锐减。尤其是东汉中期和羌人之间的战争,延续达五、六十年之久,关中和长安更是“白骨相望于野”③。越发残破不堪了。相反的,关东地区东汉的首都洛阳以及处于南北交通要冲的宛,却成了最繁荣的都市, 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已日趋东渐。

② 《汉书》卷七二《贡禹传》。

① ③《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① 《史记》卷八《汉高祖本纪》。

②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

③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