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清代靳辅与陈潢的治河

清代靳辅治河十余年,大体上沿袭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遗策,而比潘季驯有所发展。如潘季驯认为黄河入海口因潮汐往来,“无可浚之理”,靳辅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却说:“治水者必先从下流治起;下流疏通,则上流自不饱胀”①。他在黄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云梯关之间挑“川字河”,以浚淤筑堤。并在云梯关外筑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诸河身,把浚口、筑堤二者统一起来。他并把施工范围扩展到潘季驯所没有达到的黄河中游河南境内,在考城、仪封及封丘县荆隆口筑堤,其治河的成效远过于潘季驯。当时协助靳辅治河的陈潢,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在黄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标,提出了必须从上游设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这一卓越见解未为当时人所重视。

我国古代人民治理黄河虽然有许多创造,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封建统治下,治河经验的成长和效果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各地区的地方势力常“以邻为壑”,使治黄事业不可能从长远的利益及全局出发;即使有所治理,也只能限于治标而不能治本。封建统治者对治黄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如明代的治黄方针要以保运、护陵为中心,逼使治河者逆着黄河的“水性”办事,为了保运筑塞黄陵冈,“强北岸而障河使南”。以后为了防止黄河南徙威胁祖陵(淮河以南的凤阳),又赶紧“塞南岸而障河使东”②。使治黄事业完全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黄河的灾害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近代随着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已成为最先进的治理和开发河流的方式。但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些先进的办法也无法利用。1931 年,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第一个针对为患下游的洪水和泥沙的来源而提出了防止泥沙和修建水库的“导治黄河宜注重上游”的倡议。张含英也提出修建以防洪、灌溉为主的水库的意见。可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如普遍加高培厚黄河大堤以确保汛期的安全;在上中游修建三门峡水库及分洪区,以防御特大洪水和驾驭凌汛;进行引黄济卫等工程,以扩大灌溉面积和通航里程;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等,使黄河的灾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三十多年来经受了几次特大洪水的考验。但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为强调“以粮为纲”,在黄河干支流盲目滥伐、滥垦、滥牧,以致水土流失严重,挟带泥沙增多,河床日益淤高。今后如何从治本着手,加强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还必须作出整体的、长远的战略部署,从而实现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愿望: “圣人出,黄河清”!

①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九八。

②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一,引刘尧海《治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