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四湖

今山东省西南部,津浦铁路的西侧,在济宁和江苏徐州之间,有一个从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湖带——南四湖,也是公元十二世纪黄河改道南迁以后才形成的。

南四湖湖区处于山东古地台西南边缘的凹陷地带上,呈断裂构造发育, 这一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以下陷作用占优势,尤其是近一百万年来下沉作用更为显著。但因上层堆积着深厚的沉积层,断裂构造在地表已消失殆尽。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发源于蒙山的古泗水河道,即经流于此南注入淮河。自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泗水下游河道即有所壅塞。初河决阳武, 入梁山滦(泊)分流南北,及至明弘治八年(1495 年)刘大夏筑断黄陵岗, 大修太行堤,黄河北流断绝,全部沿汴水夺泗入淮。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了黄河的正流,河床淤高,使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泄不畅,便在鲁西南凹

陷带的背河洼地上,壅塞成一片狭长湖带,即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组成的南四湖。其中北部南阳、独山两湖形成较早,水系多集中于南阳湖四周,南部的微山湖形成最晚。

元、明时期,利用泗水河道开凿会通河,运河东岸的昭阳湖曾与济宁以北的安山、南旺、马场湖同作为四大水柜(水库)以调节运河流量。运河两岸地势是东高西低,水源来自东岸山东丘陵的汶、泗诸水,因将水柜设在运东,而以运西的一部分洼地作为“水壑”,水柜拦以蓄水,水壑备以泄洪①。明嘉靖初,黄河连续在徐州、曹县、单县、城武等处决口,水漫沛县以北, 洪水冲毁运河河道,灌入昭阳湖,使湖底淤高,湖面扩大。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开南阳新河,运河自南阳镇以下,改经昭阳湖东,经夏镇抵沛县留城。新河脱离泗水故道,地势较高,从此昭阳湖由水柜变成水壑,它东承运河余水,西有黄河决流汇注,湖区日益扩大,沛县、鱼台大片地区均为所浸①。万

① 《行水金■》卷一一八。

① 清光绪《鱼台县志》卷一。

历年间,黄河北决频繁,特别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河决苏家庄, 水淹丰、沛,下流壅滞,黄水倒灌,济宁、鱼台平地成湖”②,大片陆地均成为湖区。是年,李化龙疏请开泇河,由昭阳湖穿夏镇李家口,出镇口,达邳州直河口,于是在运河以西的微山一带,原介于运河和山东丘陵之间的背河洼地也变成水壑,又形成了北与昭阳湖相连的微山湖。它上承昭阳湖水,东面受运河余水宣泄,西有黄河决水的汇注,而其南面却受丘陵地带的阻限, 尾闾宣泄不畅,便向东西两面扩展,但最宽处也仅 23 公里。清初微山湖周围百余里,已成为“兖、徐间一巨浸”③。南四湖相互连接,宛如一湖,长约一百二十公里,总面积约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其中又以微山湖为最大,约六百六十余平方公里,所以南四湖通常又称作微山湖。

南四湖区承受湖东、湖西两部分的来水,共有河道三十多条。湖东的河流发源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主要有泗河、十字河、白马河、城漷河及洸府河等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峰高,含沙量大,河槽宽浅,上大下小,中下游经常决口成灾;湖西的河流发源于黄河冲积平原,主要有赵王河、洙水河、万福河及复新河等坡水河道,因受黄泛影响,河床低浅,断面狭窄,泄水能力极低,经常处于内涝之中。由于入湖水系紊乱,堤防残缺不堪,每到汛期, 入湖各河洪水倾注,滨湖地区一片汪洋,一到春夏之交枯水季节,湖水干涸。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到解放前的七百五十年间,每一百年发生涝灾七十余次,旱灾五十余次,成了有名的多灾地区。

解放后,对南四湖进行了综合治理,在入湖诸水系兴建水库、塘坝以减少入湖水量;在昭阳与微山两湖之间兴建二级坝,出口处韩庄建立节制闸, 做到蓄泄并举。南四湖已由天然湖泊变成可以人工控制的天然大水库,变水害为水利,使“十年九灾”的穷地方初步建成为渔米之乡。

② 《行水金鉴》卷四二《河水》。

③ 靳辅:《治河方略》卷四,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