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

会通河向北只能通到通州,由通州到大都一段,距离虽短,但地势较高, 水源困难。金章宗泰和年间,韩玉引水建闸,所开凿的闸河,本来水源不足, 自金末迁都开封后,已逐渐湮塞,不堪舟楫。至元二十九至三十年(1292— 1293 年),在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建议下,开凿了“通惠河”。

郭守敬巧妙地引用了大都西北昌平县附近的诸水源,“上自昌平县(今北京市西北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即大都和义门,今西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再循金代闸河旧迹,“东至

①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济州河。

②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一《山东》七。

③ 《行水金鉴》卷九九,引《山东全河备考》。

④ ⑤⑦《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会通河。

⑥ 《元史》卷一五《世祖本纪》二。

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①。

通惠河凿成后,元代北起大都,南达杭州的全长一千五百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即全线通航,南方来的漕船,可从杭州直达大都城。积水潭中河舟、海船云集,“舳舻蔽水”,盛况空前。运河沿线兴起的通州、河西务(今武清县北,元置漕运司于此)、临清、济宁等城镇,皆舟舫辐辏,商业鼎盛, 成为一时的著名都会。

元代的运道虽然完成了现代京杭大运河的局势。但是由于山东境内的运河水源不足,引用汶水水源处理不当,岸狭水浅,不任重载②。再加上这一段运河采用闸河的办法,漕河水面借闸的启闭以调节高低,也因所需时间过多而影响通航效率;而黄河决徙频仍,会通河也每因黄水浸漫而被泥沙所淤塞。如至正四年(1344 年),河决汴梁,洪水浸入山东济宁、汶上、安山达五年之久。运河的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漕运仍不得不冒风涛之险,取海道北上。故终元之世,海运一直在漕运中占主要地位。

元代除完成京杭大运河外,顺帝至正十一年到十三年(1351—1353 年) 之间,工部尚书贾鲁自郑州引京水、双桥之水,经朱仙镇(今开封西南四十五里)南下,由周家口(今河南商水县)入于沙河以通颍、淮,后人称之为“贾鲁河”。这条河的上、下游分别相当于宋代金水河及惠民河的故道。元时,北宋漕运四渠均已湮废,贾鲁河的开凿,恢复了河、淮之间的运道。朱仙镇并因而得到繁荣,成为日后著名的四大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