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栈道

秦时还开辟了由渭水流域入蜀的交通线,即历史上有名的“栈道”。关中与巴、蜀之间,有东西延展千里,南北宽袤数百里的秦岭山脉横亘其间,

① 《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② 《淮南子·人间训》。

开辟道路极为不易。为了克服山岭险阻,用木材沿山崖、临深涧,搭起“栈阁”。据《史记》所载,秦时关中,“南则巴、蜀”,凌空架木,“栈道千里,无所不通”①。当时开辟的栈道,有“北栈”和“南栈”两条:

“北栈”起于褒城北面的褒谷,止于郿县西南的斜谷,因名“褒斜道”。这条利用斜、褒二水溯源侵蚀在太白山相会而造成横穿秦岭的交通线,全长二百三十五公里,它沟通了渭水和汉水流域。据《国策·秦策》所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其最早开辟,当始于战国时期。

“南栈”从汉中盆地今勉县西南行,越过今宁强县、七盘关,至川北广元的朝天驿,进入嘉陵江谷地,通向广元西南的剑门关,全长二百四十七点五公里,名“石牛道”,也叫“金牛道”。它在汉中盆地与北栈相连接,向南延伸,则有由广元向西南,经今剑阁、梓橦直通至蜀(今成都市),以及由今昭化县附近向南沿嘉陵江下行至巴(今重庆市)的两条道路,从而沟通了关中与巴、蜀之间的交通。其开辟也可能始于战国期间秦伐蜀时。

巴、蜀以南,还有两条比较次要的交通线:一条是自巴郡向东南,沿着黔江及沅江河谷,通往今湖南西境,秦兵即由此线进军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市);另一条则由蜀郡向南,自今四川宜宾市通往云南曲靖一带。由于云贵高原山路惊险,路面狭窄、陡峻,以致行人担物难于换肩,故称“五尺道”①。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代开创西南地区交通的艰难,于此可见。

综上所述,秦王朝的交通布局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通六国旧地而濒临东海,东北到碣石,北到九原,西北到陇西,南到云梦而及于岭南,西南到巴、蜀并远及云贵高原。这样,形成一个“四方辐辏,并至而会”的交通系统。《史记·货殖列传》所载战国以来在经济上较为重要的城市,如雒阳、宛、新郑、温(今河南孟县东)、轵(今河南济原县南)、濮阳、陶、鲁、临淄、蓟、邯郸、猗氏(今山东临猗县南)、杨(今山西洪赵县南)、平阳

(今山西临汾县西)、栎阳(今陕西高陵县东)、乌氏(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巴、蜀、郢、陈、睢阳、寿春、彭城、吴、番禺等城,大都在这些主要交通线或其近旁。我国今日长城线以南各省,除青海外,都已直接包括在秦帝国这个伟大的交通网之内。这一以驰道为中心的全国性交通网,不仅起了加强统一的集权的封建王朝的重大作用,并对后来的历史也发生了长远的影响。以后历代的交通,正是在继承它的基础上扩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