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 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 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④ 《湟中杂记》《查看河源情形》篇,《玉简斋丛书》本。

⑤ 傅乐焕:《关于黄河河源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1954 年 10 月号。

⑥ 黄河河源勘查队:《黄河河源查勘报告》(摘要),《新黄河》1953 年一、二月合刊;项立志、董在华:

《黄河河源勘查记》,《人民日报》1953 年 1 月 21 日。

① 参见《关于扎陵、鄂陵两湖名称位置和黄河河源问题》,《青海社会科学》1980 年第 2 期。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