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汉王景治河

据《后汉书·王景传》的记载: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

从以上记载看,“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是“治河”;“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是“理渠”,也就是整理引黄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则是在汴渠受河处设立水门,以控制水量。可见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顾,而以治河为主。其治河的主要措施是修筑大堤,把黄河重新置于两岸大堤的约束之中,并顺着自然地势而采取一条下游远比西汉大河为径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线。由于河流比降大,水流挟沙能力强,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门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成为黄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对黄河也起了分流分沙减少主河床淤积抬升速度的作用,成为东汉以后河床能得到较长时期稳定的原因之一。

⑥ 《淮南子·原道训》。

⑦ 《孟子·告子下》。

① ②《汉书》卷二九《沟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