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在地理志出现以前,早在先秦时期,地方性的方志已有萌芽。这种方志的内容大多记载该地的历史沿革、地理面貌、人文经济状况等。到了宋代, 方志有了很大的发展,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一百几十种之多。保存至今的尚有范成大撰后经汪泰亨等增订的《吴郡志》,乾道、淳祐、咸淳三朝所纂修的《临安志》,景定中所撰《建康志》,嘉泰初所撰《会稽志》等二十多种,除“志”外,还有称“录”(如《剡录》)、“图志”(如《大德昌国州图志》)、“图经”(如乾道《四明图经》)的,后两者一般卷首均附有地图。这些方志中虽然包括位置、面积、疆界、山川、物产、居民、道路等地理资料,但更多的内容却在职官、科举、人物、古迹、艺文等方面, 较之《太平寰宇记》更加趋于史传化。宋代不但府、州有志,县和军、监也有志,甚至镇也有志。著名的《吴郡志》、《临安志》、《建康志》内容虽包及全府辖境的情况,尤偏重于中心都市的记述,这也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它们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梁录》,都成为研究宋代都市地理的宝贵资料。

吴其昌根据《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及《郡斋读书志》所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一。

① 近人金毓黻经搜辑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又《玄览堂丛书续集》刊有残本三十五卷,可略窥原书梗概。

② 《寰宇通志》自《大明一统志》颁行后,即遭毁版,今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

③ 道光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因开始编纂于嘉庆年间,其材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为下限,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录宋代地志,略加统计,发现其中北宋人著者只占百分之七点五,书目中的州郡在长江以北者只占百分之五,其余均为南宋人之作并均系江南州郡。因而得出“郡志之学,至南宋而特盛”以及“宋代郡志,限于长江以南”的结论①,这也是南宋偏安局面的表现。

元、明以降,方志之作更加普及,从省、府、州、县以至乡、里、村都有志,定期编修志书,已形成传统。其留存至今者,据朱士嘉等统计自宋熙宁元年(1068 年)到 1949 年为止的地方志,共有八千多种②。它积累了我国历史地理方面大量的实际材料。

以上所述从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到地理总志,到方志,舆地之学真是浩如烟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我国这样保存如此众多的有关历史地理资料的丰富宝藏。

此外,特别要提到的,还有两部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一部是宋末王应麟撰《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书成于宋亡之次年(1280 年),对《资治通鉴》有关沿革地理部分即历代州域、都邑、山川形势等,均作了详尽的诠解。另一部是明末清初顾祖禹(1631~1692 年)所著《读史方舆记要》一百三十卷,该书完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前,内容以明末清初政区为序,分别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川渎分野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