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钱塘江涌潮

钱塘江通海的杭州湾是一个典型的大喇叭口,其出海口从南汇嘴到镇海宽达一百公里,由南汇嘴向西,也就是循江逆流而上到九十五公里的澉浦, 水面宽度收缩到二十公里,到海宁盐官仅有三公里了。水深也从原来湾口附近的平均深度十米左右,到这里变为二米左右。由于出海口大而深,海上一起潮,就吞进大量东来的海水,向内江推进,一旦进入小而浅的江口,潮波的能量被集中,潮差增大,流速也加大,于是酿成高潮。

促使钱江涌潮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钱塘江本身含沙量虽小,但长江泻入东海的泥沙,通过潮流作用,不断地向杭州湾搬运,在钱塘江口内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沙坎”沉积体。在澉浦到尖山河段的水底就分布着一条南北相连的沙坎。本来海水进江后,已因潮差增大,迫使潮波变形;后浪推赶前浪,潮速加快,遇到沙坎的阻力,更使汹涌夺路的潮水,一跃而上,凌空腾起,波峰高达三、四米,陡立如墙,有如“银山雪屋,掣电奔雷”,形成了举世闻名蔚为壮观的钱江涌潮。

钱江涌潮大约开始出现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随着沙坎的逐渐加

⑦ 陈善:《捍海塘考》。

⑧ 《海塘揽要》卷七。

① [元]陈旅:《海堤记》,载《两浙海塘通志》卷三。

高扩大,到六朝时达于鼎盛①。古之观潮,以杭州江干一带最佳,十六世纪以后,由于江流的变迁及沙坎上界的下移,海宁盐官镇便成了观潮的第一胜地。

公元一世纪东汉初,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一书中,即对钱江涌潮的形成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故腾而为涛。”认为海洋的潮汐现象系由月亮而起,并阐明了外海潮水进到两岸狭窄水浅的江中,水体被堆积激荡而形成涌潮的原理。到公元十一世纪,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其《海涛论》中,提出了江中有积沙增加潮水的阻力,首潮未退尽后潮又来形成涌潮的看法,很为中肯。但他却视此为形成涌潮的唯一原因而否定了王充的“江水浅狭”论,则又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