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汉书·地理志》说:“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①记载中又说,这些国家在武帝时就来献见,汉武帝并派遣直属宫廷的译长,率领应募的船员, 带了黄金和丝织物,乘坐中国船只,入海远航,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然后从已程不国返航。这是我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到这些国家的最早记录,也是由南海起航的最早为丝绸贸易而开辟的海上航路。

以上汉使所到达的国名,因缺少同时期的其它史籍可资印证,历来考据家的认识颇不一致。近代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②:当时汉朝的船舶, 从日南郡(今越南会安附近)边塞或合浦

郡的徐闻(今广东雷州半岛西南端的徐闻县西)航海出发,由南海南下, 进入马六甲海峡,到达都元国(今苏门答腊北部),然后北上越过安达曼海, 至邑卢没国(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入海口附近),再沿海岸航行进入谌离国

(伊洛瓦底江沿岸)登陆,步行到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再入海航行越过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东南部的黄支国(即建志补罗,位于今印度马德拉斯南)。汉使自黄支返国的归程,利用南海的季候风,不再循原路沿岸航行,而由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横渡印度洋,取道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至皮宗(新加坡西边),在那里等待季候风的转换,再回到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