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首都漕运的漕渠和阳渠

西汉建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以“河、渭輓漕天下,而给京师”, 但河水有三门之险,漕船到达潼关附近后,必经陆路转运入渭,而渭水则流量变化无常,流浅沙多,河床曲折,舟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 129 年), 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命齐国水利专家徐伯负责开凿关中漕渠。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穿渠东经长安城南,穿过龙首原北麓东行,与引自长安城西南“昆明池南傍山原”①之水会合,然后沿着南山(即秦岭)东下,沿途再收纳灞、浐等水以增加水源,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和潼关,注入黄河,全长一百五十余公里,三年建成。

图 6-10 关中漕渠

这条以长安为起点蜿蜒而东的水路交通线,利用了关中平原渭河以南地势平坦,秦岭北麓流水不绝的良好条件,成为一条沟通关中和关东地区的大动脉,对转输漕粮和活跃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起了重大作用。漕渠开成后, 从关东漕运粮食即由每年数十万石猛增至四百万石,武帝元封年间(前 110

—前 105 年)更高达六百万石。

东汉建都于洛阳。光武帝建武五年(29 年),河南尹王梁见洛水水道淤浅,不便于漕舟运行,乃“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渠道挖成后,“水不流”①,未能成功。建武二十四年(48 年),大司空张纯改由洛阳城南“穿阳渠引洛水为漕”②,东至偃师再入洛。从此,由黄河进入洛水的漕舟,得以顺利上溯至洛阳。

图 6-11 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