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滦河三角洲的变迁

发源于大马群山的滦河,古称濡水,由西北东南流,注入渤海,过滦县后逐渐发育成三角洲平原。

滦河是一条强流量多沙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一百四十八立米,悬移质输沙量二千六百七十万吨。每年六至八月汛期到来时,泥沙随着洪流的猛涨猛落在下游快速淤积,使河道频繁地分流或改道,形成放射状水系,塑造了呈弧形向海延伸的扇形三角洲。滦河又是个弱潮汐河口,平均潮差一至一点五米,口外海区却具有中等能量的波浪,在东及东北风波浪最强时,最大波高可达四点八米。由于河流与波浪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三角洲前缘的波浪带上,波浪对滦河入海泥沙重新进行横向搬运和分选沉积,从而形成了以中细砂粒级为主体的环绕三角洲前缘与岸线近于平行的滨岸沙坝。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78 年对滦河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进行野外调查,通过钻孔对沉积物的分析和 C14 测定,发现自全新世以来,滦河入海泥沙先后形成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历史早期、历史晚期和最新的五个次一级亚三角洲堆积体①。

晚更新世末,滦河在冲积扇面上侵蚀下切,向南堆积成全新世三角洲。在滦河以北,昌黎平原南部,分布着一条条沙丘带,其下的泥炭层成线状分布。根据对七里海西四公里毛河北村泥炭层剖面的实测及 C14 测定,在三点五米深的沙质粘土层为八千年前的废弃河道沼泽相,八爷铺海岸大沙丘下层,也发现有古三角洲平原的河漫滩相沉积,表明在全新世早期,滦河位于今滦河之北,流经昌黎平原的南部,由七里海附近入海,建造了距今八千年前的全新世早期的三角洲。后来,滦河改道,废河道逐渐演化成沼泽湿地。并因海岸沙堤的叠置,经风力吹扬而形成沙丘②。堤内泻湖湿地也演变成半封闭泻湖。

在滦县平原的东南部,滦河经溯河(新滦河)、小青河故道分流入海的泥沙,建造了距今八千至三千年前的全新世中期的三角洲,并形成三角洲前缘的曹妃甸等滨岸沙坝。根据近年在滦南县刘小桥村钻孔获得六千年前的淤泥质沙粘土沉积,以及滦南县胡各庄附近二点五米以下的泥炭层中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说明这一地区在全新世中期已经成陆,并有人定居①。嗣后,因滦河改道北迁,来沙中断,三角洲前缘受波浪、潮流浸蚀后退,形成宽阔的浸蚀潮滩。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由于滦河河口分流点的一再迁徙与改道,自西南而东北,依次形成了三个三角洲的堆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