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漕运四渠”

北宋以开封为中心,除汴渠外,还于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渠并称为“通漕四渠”。

  1. **广济河又名“五丈河”。**早在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 年),曾利用汳、菏等水故道,凿“湛渠”以通曹、兗诸州。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因见此水道“岁久湮塞,祚疏导之,遂通舟楫”②。两年后,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③。即从开封向东北开渠,历曹(今菏泽南)、济(今巨野)、郓(今东

① 《唐诗纪事》卷五十八,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②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二。

③ 《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汴河上。

④ 《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⑤ 魏泰:《东轩笔录》卷七。

⑥ 王曾:《王文公笔录》。

⑦ 《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六,汴河。

① 见楼钥:《北行日录》;范成大:《榄辔录》。

② 《宋史》卷二四九《王溥传》。

③ 《宋史》卷九四《河渠志》四,广济河。

平)三州,注入梁山泊④,以通齐、鲁漕运。这条河因自汴渠分出,不仅水源不足,而且受汴渠泥沙注入,至元、明以后,逐渐淤塞,不通舟楫。

  1. 金水河 同年“春,命陈承昭凿渠引水百余里”⑤,即从荥阳黄堆山祝龙泉起,导京、索、须诸水东流,过中牟至开封城西,架渡槽于汴渠之上,设斗门东汇于广济河,这条渠道称为金水河(亦名天源河)。广济河虽得到含沙量较少的金水河的补给,但金水河渡槽横绝于汴渠之上,“舟至启槽,颇滞舟行”,严重影响了汴渠的通航。元丰五年(1082 年),终以导洛入汴的完成而罢废⑥。

  2. 惠民河 最早为唐时李芃所开辟的蔡河⑧。当时因汴州守将李灵耀反叛,汴渠上游被阻,李芃便循古浪汤渠故道,开渠于陈、颍之间,至李勉时完成。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又曾“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①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正月,浚蔡渠,⋯⋯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颍,达寿春,以通淮右之漕,舟楫毕至,都人利之”②。即由新郑附近,导引发源于今登封、密县境内的洧、潩二水,东北流入汴京, 贯穿京城,南出与蔡河相接,循古浪荡渠至陈州(今淮阳)东南注入颍水。又东南至寿州(今寿县)入淮。开封以上的闵河,至开宝六年(973 年), 改称惠民河③,开封以下的蔡河,自陈入颍处因地势低洼,易泛滥成灾。北宋末完成蔡、颍分离的工程,从陈至寿,直接入淮。此时蔡河也泛称为惠民河了。

建隆二年初开闵河,只是引洧、潩二水为蔡河的上源,东北流至汴京与蔡水合。但据《宋史·河渠志》蔡河篇的记载:“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说明原来南流入颍的洧、潩二水,后来也凿通至鄢陵,由扶沟入于蔡了。惠民河便成为“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的一条水源充沛航运畅通的运道。金、元以后,随着政治中心北移,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以及黄河改道至东南由泗入淮,惠民河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而逐渐淤废了。

北宋以汴渠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中,金水河源流既短,横绝汴渠的渡槽又时被废弃,因而只起了导引京、索、须诸水以济京师,点缀宫苑的作用, 是不通漕运的。因此,时人又以汴、惠民、广济三河合黄河为“四河”。唐代以前都于长安时,关东漕舟由黄河逆流而上,因有三门之险,颇多阻难。宋都汴京,关中漕舟顺流而下,却较安全。然而宋代关中漕粮东运为数不多, 后又因对西夏用兵留作军粮,黄河在漕运上的作用更显得不重要了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