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 13—5 描绘的是 60 年代的经济学者们所画的那种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图中的横轴代表失业率。左边的纵轴代表每年的价格通货膨胀率。当你通过减少失业而沿着这一早期的菲利普斯

曲线向左运动时,曲线上标明的物价和工资上涨率便得以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和通贷膨胀之间的关系,由于假定平均劳动生产率有一个 2%的增长率, 右边纵轴上的工资变动标度比左边的通货膨胀标度要高。这里的关键假设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是反相关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要降低通货膨胀,就必须有更多的失业。

现代的通货膨胀的基本观点是计算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简化

问题起见,让我们假定,劳动生产率(单位工人的产量)每年稳定地以 2% 的速度增加。我们进一步假定,企业都以平均劳动成本为基础来确定售价(或“标价”),使得价格总是平均劳动成本的 120%或 140%。

价格通货膨胀和工资之间关系的计算于是就变得简单了:如果工资增加8%,生产率提高 2%,那么,平均劳动成本将会上升 6%。结果,在我们的简单例子中,价格也将上升 6%①。

用计算通货膨胀的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在图 13—5 中看到工资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右边的标度表示货币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而左边的标度表示价格的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标度的差别仅仅由于有一个假定的生产率的增长率所造成(因此,如果生产率每年增长 2%,并且价格总是以和平均劳动成本相同的速度上升,那么,价格每年变动 6%就会与工资每年变动 8%相对应)。

产量和收入决定的理论与这一简单的“对换”观点有什么关系呢?这些理论好象是处于幕后一样。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其他决定总支出的因素一起, 确定全部货币 GNP 或名义 GNP 的总量水平。但是,我们需要菲利普斯曲线提供数据,以便决定在名义 GNP 的增长中有多少是实际 GNP 的增长,又有多少是价格的上涨。

这个简单的早期菲利普斯曲线首次被命名为“通货膨胀对换论”。根据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国家愿意支付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代价,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较低水平的失业率。此外,这一对换关系被认为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中都是成立的。因此,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换,如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那样。

该图取自 1969 年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报告》,那时普遍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对稳定的,它提供了一种可以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经济顾问的《报告》写道:该图“揭示了较快的价格上升会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这样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经济在充分利用人力和资本的情况下运行的时候,就很可能使推动价格和工资上升的力量得到加强。在萧条的经济中,上升

① 这一重要的数字运算可以用符号表示如下。我们假定,企业是以对每个单位产量的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价”的方式来确定价格的。这意味着 P 总是与(WL./X)成比例,其中 P 是价格水平,W 是工资卒,L.是劳动小时,X 是产量。进一步假定,平均劳动生产率(X/L)稳定地每年增长 2%。因此,如果工资每年增长 8%,价格将会每年增长 6%(=工资的增量 8— 生产率的增量 2)。更一般的公式是:通货膨胀率= 工资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

的价格几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资料来源:《1969 年总统经济报告》;用直线把各点联结起来是为了易于和下面一个图进行比较。着重号是作者附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