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论的解决

让我们试图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开这个是非之谜。两点考虑有助于澄清问题。

第一点是:要记住,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这就是说,对每个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下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

具体地说,这意味着:每个个人要增加储蓄的企图可以一在将要被描述的条件下——造成所有人都不能有更多的实际储蓄。请注意加黑点的“企图” 和“实际”这两个词。在今天的经济中,当人们失去工作并忍受收入降低的痛苦时,它们之间可以存在着天壤之别。

第二个解决节俭是非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典的世界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走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老式的节俭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双方来说都是正确的。在匝始农业社会中,像本·富兰克林时代的美洲殖民地,富兰克林的处方很可能包含很多的真理,同样,如果人们在像第一次或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充分就业期间进行较多的储蓄,那么充分就业产出的较大部分就有可能被用于投资。

在衰退中多储蓄 对是非论的解释提出了一个今天的问题:现代经济学

者或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在有大量未利用资源的情况下试图增加储蓄呢?国会和里根政府在 1982 年是否应当花这样大的气力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在那个萧条的年份,对慷慨的社会保险福利可以降低储蓄的可能性的关心是否放错了位置?

像在许多其他宏观经济争论中那样,答案在于人们认为经济是接近古典一极还是接近萧条的凯恩斯的一极。这两种情况在图 9—7 中作了说明,它表示经济的两种概念(它并不打算表示同一经济在不同产出水平的表现)。假使你倾向于古典观点。你认为价格是有伸缩性的,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很陡峭的(回想上一章的内容:当 AS 曲线垂直而就业总是充分时“古典一极” 就会出现)。你应当仔细看一下图 9—7 的右上方。在这个例于中,节俭的增加将使 AD 移向 AD',降低价格,但不改变产出或就业。再重复一遍。在古典情况下,节俭的增加将下降低产出,但它却可以会引起更多的投资。

另一方面,如果你倾向于萧条的凯恩斯观点,你就会偏向左下方所示的

影响。在这种 AS 曲线为水平的情况下,节俭的增加将引起从 AD"向 AD"的移动,从而会引起产出的下降。

因此,在衰退时鼓吹节俭的政策判定者不是不关心失业?而是他们心目中很可能有一个古典的经济观。

同样,在严重衰退时希望鼓励消费的经济学家不一定反对投资;相反, 他们可能认为 AS 曲线在短期内是相当平坦的,他们也可能对减少近期失业更加关心,从而当产出接近潜在水平时倾向于通过消费减少来促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