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失业

到此为止,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还没有告诉我们多少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我们希望知道失业率为什么从 1929 年的 4%上升到 1933 年的 25%, 或者从 1979 年的 6%上升到 1982 年的 10%以上。很清楚,要提供一种有说服力的宏观经济理论,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就需要找到一种机制来说明为什么自愿失业 30 年代猛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完全消失,以及在 80 年代初期增加。

关于失业的这种大幅度摆动的一种可能解释与人们要不要做工的决定有关。30 年代有一种懒惰流行病吗?1982 年美国人度过了一个浪费 3000 亿美元的假期吗?没有几个经济史学者能够接受这些看法。

然而,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企图将人们的错觉作为经济周期的关键。

这也就是说,高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工人们搞错了经济情况,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而放弃了他们的职位。从而使失业者的预备军的队伍扩大。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过程。假定我作为一名工人,认为下一年

的价格不会改变。我现在做 1 小时工 10 美元,而且以每周工作 40 小时为满

足。我的雇主按每小时 11 美元付给我钱;我很高兴,向上移动了我的劳动

供给曲线并且表示来年每周要工作 50 小时。较高的预期实际工资诱使我提供更多的劳动。以前夫业的其他工人由于预期将出现较高的实际工资因此决定参加工作。

到了下一年,工人懊恼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工资都提高了 10%。价格上涨了 10%。因此,我的货币工资增益完全消失:我的实际工资没有增加。我之所以增加劳动时间是因为我关于实际工资的错觉。

如果这种错觉是普遍的,那么,当货币工资意想不到地增加时失业就会降到它的自然率以下。工人就会在实际工资将要提高这一错误的信念中努力工作。相反地,当货币工资下跌,工人认为别处更有前途而放弃他们现有职位的时候,失业就会上升到自然率以上。

我们还可以在图 16A—2 所表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看到这种分析的后果。我们从一条垂直于自然率(U*)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开始。把货币工资的预期变化率表示为 We,并且假定价格与工资上升得一样快。如果工资的实际增长率(W)等于预期增长率(因此 W=We),那么就不会有人感到意外或失望,而且失业率便等于自然率。因此,A 点代表着没有意外的、自然率的结果。

我们怎么到达 B 点和 C 点呢?其中的每种情况都是由某一种

根据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通过 B、A、和C 点而作出的“显而易见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当经济受到一次冲击,使货币工资上升到其预期水平以上时。出现B点。工人弄错了,以为他们的实际工资提高了,因而他们决定多做工作,于是失业减少。从而经济停留在 B 点上。(通过方向相反的途径到达 C 点)

结果,经济史学者看到了 A、B 和 C 这样的分散开来的点——并且错误地作出结论说,存在着一条稳定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和萨金特就是这么说的。

经济冲击而引起的。为了得到 B 点,假定联邦准备制度出乎意料之外地增

加货币供给。结果,工资和物价出人意外地上升了;这也就是说,雇主为其工人提供的工资比W增长得更快。困惑的工人误解了经济活动,不知道价格与工资正在以同样的速度上涨;他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失业下降;因此经济达到了 B 点。

C 点以类似的方式产生。需求的突然下降使吝啬的雇主削减他们所提供的货币工资;工人辞掉工作;产量和就业量下降。因此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与高失业相伴随。

但是注意令人惊奇的结果,如果将这些意外的点连接起来,它们便显而易见地形成一条标准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方倾斜而且是平滑的。

因此,向下倾斜的“显而易见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对实际工资或相对价格的

误解的结果而得以产生。

这就总结了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