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投资决定产出
除了储蓄与投资曲线交点外,还有第二种说明产出如何决定的方法。最后的均衡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产出决定的理解。
这第二种方法被称为消费加投资(或 C+I)而不是储蓄投资法。C+I 如何发生作用呢?图 8—6 对照总产出或收入画出了一条总支出曲线。 CC 线是我们的需求函数,它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上的意愿消费水平。然后,我们在消费函数之上加上意愿投资(处 于固定水平 I)。这样,总支出水平是 C 十 I,在图 8—6 中由 C+I 曲线表示。
我们再画一条 45°线,以帮助我们辨别均衡点。我们已经看到,45° 有这样一个有用的性质,它到横轴的垂直距离总是等于横轴所表示的产量。所以,在 45°线上的任意一点上,消费加上投资支出的总水平(垂直地衡量)正好等于产出和收入的总水平(水平地衡量)。
图 8—6 均衡 GNP 水平还可以用 C+I曲线与 45°线交点来表示
把Ⅱ加到以 CC 便得到 C+I 总支出曲线。在 E 点,即在它与 45°线相交之处,我们得到了与储蓄投资图表示的相同的均衡水平(注意本图与图 8—5 的相似性:加到 L,Ck 的投资与图 8—5 中的Ⅱ 是一样的;收支相抵点 B 和潜在产出带 Q*在两幅图中都是在相同的 GNP 水平下决定的,E 交点也肯定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计算出图 8—6 中的均衡产出水平。只有在 C+I 曲
线表示的意愿开支量等于总产出时,经济才达到均衡水平。我们总结如下:
总支出或 C+I 曲线表示消费者和企业在每一产出水平下的意愿开支水平。经济在C+I 曲线与 45°线相交之点——在图 8—6 中的 E 点——达到均衡状态。E 点代表均衡, 因为,在该水平,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意愿开支正好等于总产出水平。
调节机制 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 E 点是一个均衡点。均衡出现在计划开
支(用于 C 和 I)等于计划产出之时。假如社会经济发现自己脱高均衡,例如在产出水平 D,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在这个产出水平,注意 C+I 开支线高干 45°线,所以计划的 C+I开支大于计划产出。这意味着消费者将要购买的汽车和鞋多于生产者所生产的数量。汽车商将发现他们的商店里空空如也,而鞋店也将会短缺许多尺码的鞋。
在这种非均衡状态下,汽车商和鞋店会以增加其订货的方式作出反应。汽车厂和鞋厂召回暂时解雇的工人并增加了生产线。产出得以增加。
遵循这条推理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厂商生产的数量等于家庭和厂商计划用于 C 和I上的开支,即在 E 点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你还应当自己陈述一下,产出高于均衡水平时的情况)。
计划的与实际的数量 最后说一遍,本章不断使用像“计划的”和“意愿的”这类词。这些词是要提醒人们注意,(a)由消费函数确定的计划消费量或由投资需求曲线确定的计划投资量与(b)事后衡量的实际消费或投资数量之间的区别。
这种区别之所以有必要,原因在于强调 GNP 只有在厂商和消费者都处在它们的意愿支出和投资曲线上时才能达到均衡。不论在衰退还是高涨时,储
蓄和投资总是正好相等,正如国民会计统计工作者衡量的那样。但是,当厂商发现他们的计划销售额不等于它们的生产量时以及当它们因之而面临存货投资非自愿的增大或减少时,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往往存在着差异。只有在产出水平使得计划用于 C+I 的支出等于计划产出时,才不存在产出、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