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经济学》一书的作者保罗·A·萨缪尔森(生于 1915 年)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除了本书以外,他还著有《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1948)、《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1958)等。他也写了很多论文,如《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1972)等等。他的有关经济学的论文被收入于两个多卷本的论文集中。由于他在几个方面发展了正统的西方经济学说,所以在西方世界声誉颇佳,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权威人物。他曾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1970),并历任美国政府几个财政和金融机关的顾问和众多的其他职务。

自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以来,曾经存在着三本流行的教科书。第二

本为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其流行的时间为 1848—1890 年, 大致相当于马克思定居伦敦的时期。对穆勒的教科书,马克思在很多方面都作了分析和评论。穆勒的著作在 1890 年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所代替。作为第二本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直被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战后,萨缪尔森《经济学》取代马歇尔著作的地位而成为第三本流行的教科书。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虽然为数众多,然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本书的仿效品。

此书不但销路广泛,据报道,早已超过 100 万本,而且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丈、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字。自 1948 年出版以来,已重版许多次,其中第 10 版的中译本于 1979 年问世。

该书的第 11 版和第 10 版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在 1985 年出版的第 12 版中,

萨缪尔森则作了重大的修改与补充。他写道:“自从作为里程碑的第 1 版以

来,这个第 12 版是最彻底的一次修订。”这次的中译本系根据第 12 版而译出。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是资产阶级的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萨缪尔森自己写道:“每个人都知道,当一种思想写进这种书籍(指资产阶级经济学教科书——引者)中以后,不管它是多么不正确,它几乎会变为不朽的。” 他承认,他撰写本书的目的尽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思想”。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由于在不同时代西方对意识形态的需要有所不同,新的经济学教科书就代替较旧的教科书而流行于世。上述三本流行教科书演变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本书之所以能代替较旧的教科书而风行一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书的涉及到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而本书的理论体系则被萨缪尔森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