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率政策:第二种工具

联邦准备银行也贷款给银行。这些贷款在表 15—1 的联邦资产负债表上被计入“贷款与承兑”这一资产项目中。我们将把这些贷款称做借入准备金。在借入准备金增加时,银行向 Fed 借款

近年来,Fed 必须说明它的货币总量指标。受到最广泛重视的 M 是交易货币, M1 。

本图展示了 Fed 所选择的实际指标,以及 1982 年严重衰退前后这段时期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注意:Fed 没有达到它 1981 年的 M1 指标。许多人认为这个行动导致了高利率和一次比应有的

更加严重的衰退。再来观察,在 1983 年早期 M1 远远地超过指标范围。设想一下 Fed 在这里的两难

困境;为了达到指标,Fed 不得不从银行系统抽出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从而会冒使经济复苏夭析的风险。

注意:1982 年后期以及 1983 年,Fed 放弃了以前的指标使 M1 按照比它的指标禭更快的速度

增长。假如你是 Fed 的主席.你会怎么办呢?(资料来源:《联邦准备公报》)

——从而有助于银行准备金总量(借入的准备金加上非借入的准备金)的增加。当借人准备金减少时,那就会有助于使银行准备金的总量收缩。①

虽然借入准备金与上一部分讨论的非借入准备金按照完全相同的比例多倍扩大而成为银行货币,但是借入的准备金却不是一个受 Fed 严格控制的工具。这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牵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Fed 可以诱使或阻挠银行借款,但是它却不能够为借人准备金确定一个准确的水平。

如果 Fed 认为借款偏少,它也不能够派销售人员去招揽借户。它所能做的不过是降低“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代表 12 个地区的联邦准备银行对银行借款收取的利息率。

Fed 可以指望降低贴现率来招来更多的借款人,或者指望提高贴现率来阻挠借款。然而。贴现率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精确的。

可是,Fed 并不允许完全自由地利用“贴现窗口”(为“联邦”贷出银行货币的地点所起的名称)。有时,贴现率低于银行从其他安全资产上获取的利息率。例如,1982 年春,短期利息率是 15%,而贴现率是 12%,银行便很想从 Fed 借款并通过向短期证券投资来谋取大量的利润。

这种行为是不被容许的。Fed 对过多使用贴现窗口“表示不满”:这就是说,它可能公开地谴责借款太多或借款太勤的银行。并且大银行所能借到的款项是有限制的。①根据 Fed 的看法,借款是特别照顾,而不是权利。

由于使用贴现率以及“表示不满”;银行借款一般只占银行准备金的一小部分。

贴现率的变动 许多年来,贴现率都是货币政策的先导。例如 1965 年: 当 Fed 需要发出信号来表明,它认为越南战争造成的经济高涨达到不良程度

① 联邦准备制度刚出现时,贴现率政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当时的想法是,使成员银行把顾客的期票拿到准备银行去“再贴现”,以便换取现金。这样,地方银行永远不会没有款项借给值得支援的农民和企业家, 结果并非如此。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健全的经济社会决不需要经济繁荣时自动增加经济萧条时自动缩减的弹性货币供给。这会造成加强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恶果。

① “表示不满”这个术语是金融市场语言,表示 Fed 借以阻挠银行借入准备金的 作法。

时,它提高了贴现率。这个信号是如此强烈,致使 Fed 主席马丁被召到林顿·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农场去,受到总统的训斥,总统担心较高的贴现率会使经济发展减慢。

在货币目标逐渐受到重视以及对利息率变动反应比较冷淡的条件下,贴现率所起的作用要消极得多,自从川年代以来贴现率不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相反,贴现率通常是随市场情况而确定的。在公开市场售卖迫使利息率

上升以后,银行总是争取按照尚未上升的贴现率尽量多地从 Fed 借钱。为了阻挠这种钱款增加,Fed 最后便不得不提高贴现率,使它与市场以及其他方面重新恢复协调——如 1982 年——它限制银行借款的必要性有所加强。

有的经济学家欢迎 Fed 再前进一步。一项改革建议是把贴现率直接与短期利息率结合在一起——在原则上使 Fed 完全用不着限制银行借款数量。另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这种变动会使货币供给更不可预测。目前并没有发生这样一种变化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