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五”计划胜利完成的原因

“六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 10 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总

结起来主要有以下 4 条。①

(一)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六五” 期间开始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注意了各项重要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注意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狠抓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扭亏增盈,降低消耗, 注意质量和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经验证明,片面强调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往往造成极大的浪费。只有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国家和人民也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经济的繁荣。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实行了一系列的正确的农村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六五” 期间,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在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了专业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改变了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并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

① 《“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第 12—13 页。

化、现代化转变。5 年来农业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资金和劳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上去了,整个国民经济都活了。经验证明,加快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正确方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 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开始转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式市场逐步形成、国营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在企业内部开始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计划、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开始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区,扩展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的活跃和多种经营形式的共同发展。经验证明,封闭的、僵化的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改革和开放,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近几年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一定的地位,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纠正了过去片面强调积累的做法。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改善,产生了新的社会需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成为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生产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经验证明,片面强调生产建设,忽视人民生活,主观上想快一些,结果是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反而慢了。因此,只有兼顾生活和生产、消费和积累,经济才能有持续、协调发展的保证。

总之,“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计划的绝大多数指标都是提前完成的。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发展相对慢了一些,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六五”期间,我国虽然注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但对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过渡增长有时还注意不够;在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对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企业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在着重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方面注意不够。特别是“六五”后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社会总需求急剧膨胀,刺激工业生产高速发展,加剧了能源、交通的供需矛盾,原材料供应也由缓和趋向紧张。同时,有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利润的思想有所抬头,有些产品质量下降。这种状况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