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字”方针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初步贯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很难在短期内完全纠正过来,长期在经济建设中形成的“左”的错误也很难立即清除掉,同时在调整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1979、1980 年的调整工作虽然使经济形势出现好的转折,但也存在不少潜在的危险和隐患。

主要表现在:

(一)基本建设规模没有压下来。1979 年和 1980 年的调整,本来是想把基建规模压下来,特别是国家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但结果不但没有压下来,反而增加了不少。不但国家直接安排的项目增加了,即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基本建设也增加过多。按照计划规定,国家预算内的基建投资 1978

年要降为 396 亿元,1979 年再降为 360 亿元,1980 年再降至 240 亿元。施工

的大中项目,要从 1978 年的 1700 个降到 1000 个以下。但是,实施的结果,

并没有减下来,实现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 1979 年为 418.57 亿元(计划规定

为 360 亿元),1980 年为 349.27 亿元(计划为 240 亿元),大大超过了计划指标。基建中的大中型项目也没有减下来,1979 年为 1610 个,1980 年只压到 1106 个(超过计划规定的 1000 个以下)。此外,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

大大增加,基建项目预算外的投资,1978 年为 83.62 亿元,1979 年为 104.91 亿元,1980 年竟增加到 209.62 亿元。这样,基建的规模自然更扩大了。1978 年,基建投资额为 500.99 亿元,1979 年增加为 523.48 亿元,1980 年更增加到 558.89 亿元,大大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基建投资规模扩大的另一个因素是引进的项目过多。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都属于大型或超大型的,结果每一大中型项目投资数目都很大。此外,基建规模大,但投资的经济效果并不佳。如大中型项目的建成投产率,1979 年为 9.7%,1980 年下降为 8.3

%。在 22 种主要产品新增生产能力中,有 14 种产品都比上年下降了。①

(二)财政支出过多、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79 年国家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逐步偿还人民生活方面的欠帐,努力增加城乡人民的收入。但在执行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免税收,安排就业,提高工资,发放奖金等都超过了预定的计划,结果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收入,财政出现赤字。1979 年财政赤字高达 170.6 亿元,这是建国以来财政赤字的最高额。

②1979 和 1980 年,财政赤字主要靠向银行借贷和透支弥补,结果银行增发了130 亿元的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已接近经济危机的临界点。货币发行大大超过正常时期货币的需要量,结果引起物价上涨。据统计,1979 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了 2.1%,1980 年又比 1979 年上涨 6.3%,③其中副食品上涨 13.8%。这不能不使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三)工业改组整顿进展不快,能源交通紧张。1980 年全国关停并转了几千个企业,而同时又新建投产了 2 万多个企业,新投产的企业大多数是盲目发展起来的小型加工工业,因而加剧了本来就很紧张的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矛盾。工业改组和整顿进展较慢,企业经济效益不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323、354、323、354、348、351、249、306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323、354、323、354、348、351、249、306 页。

③ 同上书,第 445;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新中国商业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51

页。

高。能源、原材料仍然十分短缺,1980 年能源产量又比上年下降(能源生产总量,1979 年为 64562 万吨,1980 年下降为 63721 万吨)。运输也十分紧张, 1980 年货运量比 1979 年下降了 7522 万吨,下降 3%,其中铁路运输减少 614 万吨,减少 0.5%,公路运输减少 5539 万吨,减少 6.8%,水运减少 553 万吨,减少 1.3%。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