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经济根源一、1966 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 年 5 月至 1976 年 10 月,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林彪、江青等人乘机组成了两个阴谋篡夺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进行了大规模的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使全国陷入全面混乱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1966 年本来是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当

时的经济形势很好。从 1961—1965 年,针对“大跃进”等错误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实施,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1966 年上半年的形势更好。与上年同期相比,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20.3%,钢增长 20.7%,原煤增长 12.6%,原油增长 28.4%,发电量增长 20.3%,棉纱增长 15.6%,化肥 41.8%;基本建设完成得很好,国家预算内投资额增长 21%,全部和部分建成的大中型项目增加 83%,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1.6%,财政收入增长 15.7%,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14 亿元,几乎所有工业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都创出了建国以来最高的水平。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早在 1964 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曾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根据上述战略设想,从 1964 年开始,研究和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二

个五年计划本应于 1962 年完成,但因发生了“大跃进”的错误,第二个五年计划没有完成。此后连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在此期间中央开始着手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1964 年 4 月,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初步设想》。其中规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农、轻、重的顺序, 要求在“三五”期间大力发展农业,按不高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 兼顾国防建设,加强基础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事业。后来由于美国进一步扩大侵越战争,中共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据此,1965 年 9 月提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

(即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 将“三五”时期的基本任务,从以解决吃穿用为中心,改为以战略为中心, 突出强调内地建设,要求逐步改变工业布局,集中力量尽快把内地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使之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后方。当时提出的重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 5 年平均增长 9%。到 1970 年达到 2700—2750 亿元;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5 年共 850 亿元;粮食产量 1970 年达到 2200—2400 亿公

斤,棉花 4400—4800 万担,钢 1600 万吨,原煤 2.8—2.9 亿吨,原油 1850

万吨,发电量 1100 亿度,铁路货运量 7 亿吨。这个纲要草案,尽管由于当时过高地估计了国际形势的严重性,因而在计划安排上强调内地建设,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着重改变工业地区布局,加快内地基础工业建设,特别是从当时看,还是必要的,而且主要指标也是留有余地的。

在上述空前良好的经济形势下,如果“三五”计划能够付诸实施,完全可以把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但是,“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