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① 《伟大的十年》,第 34、146、148、150 页。

② 《伟大的十年》,第 34、146、148、150 页。

③ 《伟大的十年》,第 34、146、148、150 页。

① 《伟大的十年》,第 155 页。

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 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他们经常处于失业、贫困、饥饿和疾病当中,挣扎在死亡线上。

全国解放后,劳动人民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人数不断扩大。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失业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努力下,经过 3 年经济恢复时期,已有 220 万人重新获得了就业机会,另

外还招收了许多新职工。到 1952 年,全国职工人数已达 15804000 人,较 1949

年增加了 780 万人,为 1949 年全国职工人数 8004000 人的 197.5%。①安置

失业人员数目达 148 万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已经大大减轻了。

(二)职工工资收入得到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完全一致。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加。1952 年,全国国营企业职工工资比 1949 年增加了 60%

—120%。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2 年比 1949 年增加了 70%。②在私营企业中,职工的工资也有所提高。1952 年,全国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遍增加了一次工资。据统计,国营企业职工,1952 年所得工资,比 1951 年一般增加了 10—3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加了 15—31%,文教工作者、高等学校教师的工资提高了 18.6%,中等学校教师工资提高了 25.5%,初等学校教师工资提高了 37.4%。

(三)农民收入有了增加。旧中国的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推翻了三座大山,特别是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得解放,由土地的奴隶,变为土地的主人。在土地改革中,约有 3 亿无

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约 7 亿亩土地。土改后,农民不再受地主剥削,原来

需要向地主缴纳的 3000 万吨地租粮食,现在完全变成了农民自己的收入。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产量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1949 年,农业总产值为 325.9 亿元,1952 年增加到 483.9 亿元③)。据1951 年在山东 29 个典型县 103 个典型村, 1739 个典型户的调查,农村每户

平均每年收入为 415 万元,除生活费用,生产投资及其他支用外,平均每户剩余 275000 元,每人平均剩余 51000 元(人民币改革前)。这种情况在解放前是不可想象的。

(四)劳动保护和其他物质福利事业的创设。在旧中国,工人是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资本家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劳动条件和身体健康。如在采矿业中, 矿坑里经常发生瓦斯爆炸、冒顶、洪水淹没等灾害,工人生命受到很大威胁, 根本没有保障。1935 年山东洪山第一矿透水淹死了工人 800 名;1939 年河北井陉北矿煤尘爆炸,死 340 人;1943 年东北本溪大斜井瓦斯爆炸,死 1600 人。除矿井事故外,各工厂中伤亡事故也十分严重,至于因设备简陋,影响工人身体健康,那更是普遍的现象。

① 《伟大的十年》,第 156、159、104 页。

② 《伟大的十年》,第 156、159、104 页。

③ 《伟大的十年》,第 156、159、104 页。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职工的劳动保护和身体健康。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规定:“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卫生设备。”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保护条例草案》,1951 政年 5 月 1 日起在铁路、邮电、航运三个产业部门

以及 100 人以上的工矿企业中实行。劳保条例中,对工人的生育、衰老、疾病、创伤、残废、死亡等方面都作了规定,免除了职工在这些方面的忧虑, 减轻了职工的困难,使职工在劳动保护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得到了保障。1952 年煤矿伤亡人数比 1949 年减少 75%;电业方面 1952 年比 1949 年伤亡人数减少 62%。

据统计,到 1952 年 12 月底止,全国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已达 330 万

人(1949 年只 60 万人),①连同他们的家属在内,约在 1000 万人以上。此外,搬运工人也实行了本行业的《疾病伤亡暂行补助办法》,享受的人数达407900 多人。其他如公路运输、银行、合作社、农场、水利、商业等部门的职工,也都订立了劳动保险合同。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把劳动保险实施的范围扩大到工、矿及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位和国营建筑公司;在待遇方面也作了适当的提高。这一切都说明,党和人民政府对职工生活的关怀。

此外,实施劳保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医院或诊疗所。各大行政区和工会,还办了疗养院、休养所、养老残废院和孤儿院等。职工有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和休养。如北戴河海滨设有煤矿工人休养所,从 1952 年 6

月到 9 月,有近 1000 工人前往轮流休养。松花江畔有东北电业职工疗养所, 各局、厂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一批一批地轮流到这里来休养。建国后医院和疗养院的床位数不断增加。1949 年,全国有病床 8.4 万张,1952 年增加到 18 万张。①

人民政府对女工的特殊困难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女工有产假 56 天。不少单位都办起了托儿所,较大的工厂为了方便女工照顾婴儿,还设有哺乳室和婴儿室。解放后妇幼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妇女产科医院,1949 年全国有 80 所,1952 年增加为 98 所。产院床位数, 1949 年有 1762 张,1952

年增加为 4052 张。妇幼保建所(站),1949 年只有 9 所,1952 年增加到 2379 所。经常性托儿组织,1949 年有 300 个,1952 年增加为 2700 个。②

在住房方面,解放前,一般工人的居住条件都非常差,宿舍破烂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十分关心,不断建造新的住宅供职工使用。1950 年新造住宅面积为 251 万平方米,1951 年增加为 460 万平方米

(当年新造平方米数),1952 年新造平方米数为 751 万平方米。③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可以铁路职工宿舍为例。解放前,自有铁路以来的 80 年中,共

建造职工宿舍 32 万平方米;而解放后的 1951 年,国家投资新建的宿舍就有

233000 平方米,1952 年又建筑了 100 余万平方米。

(五)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全国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劳动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教育方面,1952 年,全国

① 《伟大的十年》,第 193 页。

① 《伟大的十年》,第 195、196、192、178、181 页。

② 《伟大的十年》,第 195、196、192、178、181 页。

③ 《伟大的十年》,第 195、196、192、178、181 页。

的大、中、小学生总数已达 5443.6 万人,比 1949 年增加了 2866 万人(1949

年为 2577.6 万人),比解放前最高年的学生数多 2870 万人(解放前最高年

学生总数为 2571.7 万人)。1952 年大学生已达 19.1 万人,中等专业和普通

中学学生为 314.5 万人,小学生 5110 万人。①

在全国学生人数中,工农和工农子弟受教育的人数大量增加。解放前, 工农和工农子弟能够受教育的人很少,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更少。解放后, 随着生活的提高,工农本身和工农子弟受教育的人数大量增加起来。1949 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工农成份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1951 年占19.1%,1952 年则占 20.5%。工农成份的学生在中等学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重,1952 年是 56—57%。在初等学校所占百分比更高,1952 年是 80%。此外,人民政府还创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工人政治学校、中等技术学校等, 来培养工农子弟,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

为普及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党和人民政府还在各地设立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数目,不断增多。如文化馆,1949 年全国有文化馆 896 个,1952 年则增加为 2448 个;公共图书馆,1949 年全国有 55 个,1952 年增加为 83 个;博

物馆,1949 年有 21 个 1952 年则增加为 35 个。②

文化出版事业也得到了发展。1950 年出版的报纸份数为 79750 万份,杂志 3530 万册,图书 27460 万册。1952 年出版报纸增加为 160900 万份,杂志

20420 万册,图书 78570 万册。③

以上是解放后 3 年经济恢复时期,劳动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大致情况。

总之,解放后,中国劳动人民在旧中国那种贫困落后愚昧无知的状况,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将会愈来愈好。

上面我们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情况,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3 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工农业生产已经得到恢复并达到和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在交通运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内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长,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3 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种反动的生产关系被废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空前发展和壮大起来,并成为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也有很大发展,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走上社会主义互助合作的道路。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为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从 1953 年起,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 511 页。

② 《伟大的十年》,第 195、196、192、178、181、183 页。

③ 《伟大的十年》,第 195、196、192、178、181、1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