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榜单
标签
注册
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374
阅读人次:
24399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admin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概述
自 序 本书是教委“七五”规划科研项目。写作时间,从学术研究的连续性来说,是比较早的。可以说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就开始了。1977 年 4 月出版了我的《旧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解放后的重新改组》一书。此书主要是写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对旧的经济结构的改组问题。已经属于新中国经济史的范围了。1980 年 9 月,我的另一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反映新中国成...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自 序
孙 健
第一编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民经济
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转变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第一节 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特征和具体情况
表 1—1 1936 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
表 1—2 1949 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印度比较
表 1—3
三、解放前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
表 1—4 1949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表 1—5 1949 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转变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 国共产党在转变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扩大与发展
第一节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
一、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经济势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及其实施
三、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和我国政府对待外资在华企业的 政策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
第三节 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扩大与发展
第三章 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一节 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中土地改革的实行
第二节 全国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继续进行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四章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和采取的坚决措施
二、人民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经济困难的措施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
国家财政收入构成
国家财政支出构成
第五章 调整工商业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和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工作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六章 各项经济事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表 6—1
表 6—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恢复与发展
表 6—3
表 6—4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表 6—5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表 6—6 粮食和棉花产量
表 6—7 粮食和棉花产量(指数%)
表 6—8 粮食和棉花每亩产量 单位:升
表 6—9 大豆和主要技术作物产量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一、全国解放后交通运输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国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Ⅱ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表 7—1 1950 年中国与外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工农业生产基本指标第 7—2 单位:亿元
表 7—3
表 7—4
第八章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道路
第二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表 8—1
表 8—2
表 8—3
表 8—4
表 8—5
表 8—6
表 8—7
表 8—8 以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为 100
表 8—9 以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为 100
表 8—10 以货物周转量为 100
第九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及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表 9—1
第二节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国家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十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表 10─1 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
各种主要产品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1953—1957 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表 1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表 10—5 单位:元
表 10—6
表 10—7
表 10—8
表 10—9
表 10—10
第十一章 “一五”时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表 11—1
表 11—2 粮食和棉花产量
表 11—3
粮食和棉花每亩产量
表 11—5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货物周转量及货物周转量指数
表 11—8
物价指数
第三节 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职工队伍日益扩大
表 11—12 女职工人数的增加
表 11—13
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
表 11—15 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人数
表 11—16 全民所有制单位支付的劳保福利费
表 11—17
表 11—18
第十二章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小结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一、及时地完成了民主革命时期留下来的经济任务
二、进行了全国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即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 物资调度和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三、正确对待和处理了民族工商业
四、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中心环节来抓,因而在 较短的时期内,把残破的国民经济恢复起来,并稳定了刚刚建立的民主 政权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建设方面
表 12—1
表 12—2
表 12—3
二、经济建设中要贯彻量力而为原则
“五一”时期国民收入中消费与积累的比例
表 12—5
三、进行重点建设也要照顾到一般
四、维持农、轻、重协调的比例关系
五、其他各种关系,如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
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
六、1953 年的“小冒进”和 1956 年的“冒进”问题
七、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第二编
Ⅰ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一、“大跃进”从批判“反冒进”开始
二、制定高指标推动“大跃进”
三、为实现“大跃进”而大搞群众运动
四、“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第十四章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及其反复
第一节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的初步纠正一、关于人民公社的整顿
二、调整国民经济高指标,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
第二节 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 一、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
二、庐山会议后“左”的错误继续发展和 1960 年上半年的“新跃进”
第十五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执行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初步执行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初步执行
第二节 国民经济大幅度调整的展开
二、国民经济大幅度调整的全面展开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继续调整
第一节 国民经济初步调整取得的成果与继续调整的决策一、1962 年国民经济初步调整取得的成果
二、继续调整的决策
第二节 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与指导工作中“左”倾思想的抬头
二、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三、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重现
四、经济工作重心转向备战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
一、工农业生产方面
二、各种比例关系方面
三、财政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改善
第十七章 “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二、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必须从国情出发
三、坚持综合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四、重视市场的作用和提高经济效益
Ⅱ “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经济根源一、1966 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经济根源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一、从“造反有理”到“夺权斗争”
二、“革命大批判”的开展
三、“文化大革命”开始两年来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第十九章 两次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
第一节 新的经济调整及其所受到的挫折一、1969、1970 年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二、高指标造成“三个突破”
三、1972、1973 年的经济调整与遭受的挫折
第二节 全面整顿给经济带来的转机与所遭受的挫折
二、“反击右倾翻案风”,国民经济发展再次受挫
第二十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三线建设及经济体制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二、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及其不利影响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变动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和破坏
二、盲目下放权力
三、实行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包干”
四、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
第二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一、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二、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混乱
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
表 21—1 1976 年与 1965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正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坚持科学管理制度
三、改变生产力布局,应持慎重态度
四、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五、注意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对人口的控制
第三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民经济
第二十二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继续出现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二、1977、1978 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 经济工作中“左”的失误的出现一、经济工作中“左”的失误的出现
二、经济工作中“左”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
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的失误继续出现的原因
第二十三章 伟大的转折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指导方针的确定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及其实施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调整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新“八字”方针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再调整
一、“八字”方针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二、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的决策
三、继续调整国民经济所取得的成果
第二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
第一节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二、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三、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四、实行政社分设
五、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二十五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二、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
三、实行利改税制
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五、改革流通体制
六、改革计划、财政体制
第二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
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措施
三、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十六章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与“六五”计划的完成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一、经济建设 10 条方针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
一、“六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二、“六五”计划完成情况
三、“六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
表 27—1
表 27—2
表 27—3
表 27—4
表 27—5
四、“六五”计划胜利完成的原因
第二十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三、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服务业,适当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
四、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流通体制的改革
六、价格体系的改革
七、财政体制改革
八、金融体制改革
九、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改革
十、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第二节 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事业
一、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二、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全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促进了宏观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五、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的放善
第二十八章 治理整顿方针的推行与“七五”计划的完成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出现与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及初步实行一、1986—1988 年的通货膨胀
二、1988 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的提出及其措施
第二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继续执行一、治理整顿的目标和措施
二、治理整顿与调整经济结构
三、治理整顿与改革开放
第三节 “七五”计划的完成一、“七五”计划的制定
二、“七五”计划完成情况
表 28—1 主要农产品平均年产量 单位:万吨
表 28—2 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
表 28—3
第四节 建国 40 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的加强
二、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三、交通运输和能源事业的发展
四、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五、科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附表 1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年
附表 2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发展速度*
附表 3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附表 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附表 5 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附表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
附表 7 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单位:亿元
附表 8 主要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
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生产指数*
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指数*
表附 11 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国际储备和黄金储备*
第二十九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第一节 90 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标
二、90 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的立足点
第二节 实现 90 年代主要奋斗目标的基本指导方针
一、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三、坚定不移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 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四、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 方针
五、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
第三节 90 年代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二、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三、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四、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促 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六、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
一、基本任务
二、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
三、综合经济效益
四、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
五、财政与信贷
第三十章 90 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与邓小平南巡讲话
第一节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表 30—1 我国主要工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位次变化
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节 转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
一、转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的提出和具体规定
二、打破“三铁”和解决“双轨制”问题
第三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与完善一、企业承包制的实行
二、首钢承包制的经验
第四节 股份制试行
一、我国试行股份制的条件
二、试行股份制的目的和原则
三、试行情况和特点
四、股份制试行中取得的积极成果
五、试行股份制企业类型
六、试行股份制取得的经验
七、目前股份制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八、关于股份制有争论的问题及目前股份制试点的方向
第五节 加深农村经济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四、加强集体经济问题
第六节 进一步扩大经济特区、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事业一、经济特区进入发展外向型经济更高层次的新阶段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
三、进一步扩大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新措施
第七节 继续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加速外贸事业发展一、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深化外贸改革,再促外贸事业的发展
三、扩大对外开放
四、其他方面的改革
第八节 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
一、有关党的基本路线问题
二、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问题
三、关于三条标准问题
四、计划与市场问题
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共同富裕问题
六、抓紧时机,加快改革步伐
相关课程
阿尔泰山系列 阿尔泰旱獭
阿尔泰山系列 白色喀纳斯
阿尔泰山系列 草原石城
阿尔泰山系列 慈爱的冰川
阿尔泰山系列 和谐共生
阿尔泰山系列 红桦林
阿尔泰山系列 可可托海
阿尔泰山系列 热闹的河洲
阿尔泰山系列 沙漠绿洲
阿尔泰山系列 深湖
阿尔泰山系列 守护
阿尔泰山系列 泰加林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