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90 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的立足点

中央制定 10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立足点是过去 10 年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80 年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全面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先后胜利完成了“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具体如下: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 年同 1980 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 84.6

%,平均每年增长 6.3%。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如粮食产量由 1980 年的 3.2 亿吨增加到 1990 年的 4.35 亿吨以上(增长 35.9%);棉花由 271 万吨增加到 447 万吨(增长 64.9%)。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 31.1%提高到 54.6

%。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已达 9000 多万人。

(二)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0 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 2.3 倍,平均每年增长 12.6%。原煤、原油、钢、发电、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如原煤产量,1980—1990 年,由 6.2 亿吨增加到 10.8 亿吨(增长 74.2%); 钢由 3172 万吨增加到 6604 万吨(增长 77.9%);发电量由 3006 亿千瓦小时增加到 6180 亿千瓦小时(增长 105.9%)。另外,消费品产量也大量增加, 而且花色品种丰富多采,市场供应充裕。

(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80 年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77 万亿元,超过前 30 年的总和,建成投产了 1000 多个大中型项目。投入更新改造资金 5470 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 40.9 万项。

(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0 年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1 万多项,实施专利 5 万多项。国家奖励的发明 1700 多项, 其中有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教育方面,全国有 71%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多数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中等技术教育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10 年来共培养大学本专

科毕业生 420 多万人,研究生近 20 万人。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1990 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 138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30 元,剔除价格因素,分别比 1980 年增长 68.1%和 123.9%。城乡居民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消费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六)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围绕着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资、商业、外贸、价格、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权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体制和政治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10 年改革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也为今后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1980—1990 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已由 380 亿美元增加到 1154.1 亿美元,①增长近两倍。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八)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0 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 4470 亿元增加到 1740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9%。国民收入由 3688 亿元增加到 1430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8.7%。钢、化学纤维、有色金属、煤炭、水泥、粮食、棉花等工农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可见,这 10 年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极为明显。

总之,在 80 年代,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80 年代的伟大成就为 90 年代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

实的基础,今后 10 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