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问题

这次南巡讲话,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倒退的主要标志。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使人们走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樊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代表新的生产力,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前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以及忽视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忽视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不适合生产发展的某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本身也是一场革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几年来,经过锐意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214 页。

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仍未解决,它与当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要求,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 还是很不适应的。不改变这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对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所以,邓小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论断。它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同时也说明了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不仅要发展,而且还需要继续解放,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