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继续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加速外贸事业发展一、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外贸体制曾经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革,一次是 1988—1990 年在外贸企业中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外贸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试点。第二次重大改革是自 1991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一改革目前仍在实行。

我国原来的外贸体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产品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是:(1)对外贸易由少数国家外贸总公司垄断,不能调动各方面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2)外贸财务体制由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使大多数外贸企业不能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3)由于价格体系特别是汇价不合理,国家的进出口补财负担沉重,而且由于补贴标准不统一,又助长了不平等竞争,助长的抬价争购、低价竞销,影响了正常的外贸秩序;(4)工农不能很好结合,有时还互相制约。这样的外贸体制不但不能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1988—1990 年在外贸企业中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第一次改革(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试点)。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地方和企业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但是,这次改革没有完全取消不平等的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所以 1991 年 1 月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

第二次改革主要是通过调整汇率统一外贸留成等措施,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取消了外贸出口补贴,打破了实行多年的“大锅饭”体制,使我国外贸企业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经过两次改革,特别是第二次改革,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首先,自 1988 年以来,外贸出口发展较快,

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由 1978 年的 32 位,发展到 1987 年的 16 位,1991 年更达到第 13 位。其次,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1978 年我国出口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比重占 53%以上,制成品出口不到 47%; 1987 年制成品出口提高到 66%,1990 年提高到 74%,1991 年更提高到 78

%。过去许多进口产品,现在已成为我国的出口商品。过去,我国主要是技术引进国,现在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出口技术。1991 年我国技术进口为 35 亿美元,技术出口已达 13 亿美元。第三,出口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1 年出口卖价平均比上年同时提高 5%,全年出口费用水平下降 11.5%。第四,我国外贸出口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有了根本改善。1978 年底,我国外汇结存数为 1.67 亿美元,1986 年底也只有 20.7 亿美元,1990 年底增长为

110.9 亿美元,1991 年底更增长为 217 亿美元,加上银行的外汇头寸,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 400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