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扩大与发展

《共同纲领》中规定:“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资产阶级的财产进行剥夺实行国有化之后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作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而产生的。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过程并不是这样。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而是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在革命根据地中已经产生。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往旧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是,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①在经济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这个革命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②而是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和领导作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 1927 年在革命根据地中出现的。这时革命根据地中也

就产生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毛泽东在 1934 年 1 月指出:“现在我们

① 周恩来:“伟大的十年”,《人民日报》1959 年 10 月 6 日。

① 《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164 页。

②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统计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7—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666、668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666、668 页。

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③ “国家经营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国营的工业或商业,都已经开始发展,它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④

最初在革命根据地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不是剥夺资产阶级的财产或者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由根据地中的军民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来的。

由于革命根据地中条件十分艰苦,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地位, 所以国营经济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规模上都比较小。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一些中小城市被解放,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解放区里的国营经济才逐渐扩大起来。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的国营经济,主要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当然也要照顾到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地中的国营工业,主要是一些军用工业,如兵工厂、弹药厂、被服厂、炼铁厂等。也有一些民用工业,如煤矿、盐井以及纺织厂等。

国营商业和银行对支援革命战争,满足根据地人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根据地经济生活十分困难。1928 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在白色势力的西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①。因此,必须突破敌人的封锁,将根据地中的农产品换出去,将根据地中急需的国民党统治区中的物资换回来。这项任务就是由国营商业来完成的。

解放区的银行,在掌握一定数量重要物资的基础上,发行货币,并将敌占区的货币从解放区排挤出去。同时通过货币斗争,来争取敌占区的物资。此外,银行还通过贷款扶助群众生产,调剂农村金融。

国营经济对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需要,而且也照顾了群众的生活。同时, 边区和解放区人民政府,通过领导国营经济,也取得了管理经济方面的经验, 培养了一批经济管理干部。这些干部在全国解放后,到社会主义企业中担任领导工作,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因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不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只是所有制改变(当然,所有制改变是最重要的),还不能把它们完全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因为过去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压迫工人的那一套管理制度,职员和工人的对立,以及机构腐朽和制度混乱等现象,都还没有得到改变,这种情况,依然影响工人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后,还要逐步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彻底改革企业的领导机构,由政府派“军事代表”进行监督和间接管理,然后由国家委派厂长(或经理)负责企业的

③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33、133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33、13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53 页。

经营管理;(2)彻底打破旧企业残留下来的压迫和奴役工人的制度(如搜身制、包工头制等);(3)清除隐藏在企业里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

  1. 改善职员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 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5)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逐步调整工资,改善职工生活等。

除了以上几项改革外,在工厂管理制度方面,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厂长负责制是与管理民主化相结合的。1950 年 2 月中财委在《关于国营、公营工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指示》中强调工厂管理委员会是在工厂中进行民主改革的中心环节。工厂管理委员会由厂长(或经理)、副厂长(或副经理)、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及其他生产负责人和相当数量的工人、职员代表组成由厂长(或经理)任主席。工厂管理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上级企业领导机关规定的生产计划及各种指示,结合本厂实际情况,讨论和决定一切有关生产和管理的重大问题,如生产计划、业务经营、管理制度、生产组织、人事任免、工资福利等,并定期检查并总结工作。该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如厂长(或经理)认为与该厂利益抵触,或与上级指示不合时,有权停止执行。但须立即报告上级,请求指示。

企业民主改革中,还确定了党、政、工、团的分工。企业的基本任务是在国家计划安排和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因此,企业的生产行政工作是实行厂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主要负责政治思想领导,对企业中生产行政工作进行保证和监督;工会负责教育和组织职工搞好生产,积极参加生产竞赛,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注意改善职工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职工的日常利益;青年团负责对团员和青年工人进行教育,发动他们参加生产竞赛,组织学习,开展体育活动等。

民主改革的结果,大大发挥了广大工人的阶级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为生产改革打下了基础。

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建立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责任制度;实行计划管理,使企业生产计划适应国家计划;逐步制定合理的生产定额;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清产核资,建立经济核算制等。

在企业中建立经济核算制,首先是认真登记企业的资产,划清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其次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在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新的定额,执行严格的预算制度,以及建立和加强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等。

此外,还在企业中采用新技术,废除落后的生产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如国营煤矿中推行三段长壁、矸石充填法,以代替高落式和方柱式的采煤方法; 纺织部门中推行郝建秀工作法等。

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肃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甚至封建制的残余, 巩固了企业中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挥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又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改进经营管理方法,更进一步发挥了工人阶级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1 年中有 238 万工人参加了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运动,1952 年参加爱国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的职工更多,他们不断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民主改革和增产节约运动中,生产上的各种定额标准不断提高,旧的定额标准迅速被打破,新的定额标准不断出现。“例如:1952 年与 1949 年相比,电力设备利用率提高了 82%,国营煤矿的总回采率从 30%提高到 75

%,煤矿工人的全员效率从 0.33 吨提高到 0.62 吨。⋯⋯机器工业中学习了高速切削法和多刀多刃切削法,使各种机床的生产能力普遍提高 4—5 倍。每个纱锭的产量,1952 年比 1949 年增加 15%,每台布机的产量增加 26%。每一细纱工人看管的纱锭自 250 枚增至 800 枚,每一织布工人看管的普遍布机

自 4 台增至 24 台,自动布机自 10 台增至 32 台。各工业部门新产品的生产不断增加、⋯⋯产品的产量急剧上升、生产成本则逐步降低。”①

在朝气蓬勃的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无数的劳动英雄,在各个生产部门继续创造出新的生产纪录,新的工作法和新的技术发明,如赵国有、潘长有、马恒昌、苏长有、郝建秀等,他们的技术创造和新的工作方法不仅替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富,而且通过普遍推行他们的先进方法和技术,使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各部门工业的发展速度。

① 李富春:“三年来我国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