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促 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真正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在今后 10 年中,要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科学技术工作的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统筹规划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合理配置力量,并从体制改革,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今后 10 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力争在一些科技领域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紧紧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问题,特别是为解决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提供科技保证。

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抓好一大批投入少、效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要积极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

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导、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继续推进“火炬计划”的实施,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特别要重视发展和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 增强科技发展后劲。重视发展软科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要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要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到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在城镇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使农村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程度不同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企业新增职工都接受必要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在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结构,大力提高质量。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要十分重视扫盲工作,争取到 2000 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要在全社会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多办一些实事,进一步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