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中央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

产总值再增长 1 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基本上实现。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今后 10 年,是实现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即要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过去 10 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已经开始了三个重大转变,即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从片面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在经济体制上,由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转向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转向独立自主基础上积极进行国际交流的开放型经济。这些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也出现过较大的起伏。在今后 10 年中,我们一方面需要坚定不移地把这些重大转变推向深入, 同时要总结经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切实转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格局上来,真正把国民经济引上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根据《建议》精神,《纲要》中规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 1980 年翻两番。即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到

2000 年,以 1990 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 31100 亿元,10 年平均每年增长 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6.1%。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3.5%;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6.8%。

(二)全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即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三)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 加强重点建设,为 21 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四)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①

以上几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基本方面的客观要求。它既要求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注意经济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既重视经济建设,又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既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考虑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这个 5 方面的要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内容。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经济发展又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因而在这个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是可靠的。另外,它把经济发展同改善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提出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而小康水平又具体为生活资料的丰裕、消费结构的合理、居住条件改善、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它还突出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同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加强重点建设联系起来。它也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规定物质文明建设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和健全问题。

所有以上 5 个方面贯穿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全部综合的运动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至于这 5 个方面中提到的具体目标,《纲要》认为,如到本世纪末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GNP)要比 1980 年翻两番,要求 10 年内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 6%。这个速度比前 10 年要低一点(如“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7.8%,①1981—1990 年我国经济发展年均速度为 9%②),但实际上平均每年增长 6%的速度并不慢,“这个发展速度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③因为今后 10 年中,经济增长的基数大了,10 年中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其所含绝对量比前 10 年大得多。另外,今后 10 年中,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所以增长品质(“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按照这个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将大幅度提高。到 2000 年,预计粮食将达到 5 亿吨左右(1990

年粮食产量为 4.35 亿吨),煤 14 亿吨左右(1990 年原煤产量为 10.8 亿吨);

钢 8000 万吨(1990 年钢产量为 6604 万吨);发电量 11000 亿千瓦小时左右

(1990 年发电量 6180 亿千瓦小时④)。所以,今后 10 年保持 6%的年均发展速度,可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番。在国力大幅度增强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也将会达到小康水平。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水平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① 《光明日报》1991 年 1 月 29 日。

① 《关于 199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② 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③ 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④ 《关于 199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提高,既包括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改善)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的改善。过去曾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00—1000 美元表示小康水平的概念。当时曾用 1980 年不变价格和当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折算,1980 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00 美元左右,如果用同样的比价计算,到 2000 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可达到 960 美元左右(1990 年约为 600 多美元),大体上可以实现原来的设

想。由于我国的人口将会增长(由目前的 11 亿多增加到 12 亿多或更多), 所以达到以上水平是很不简单的事。

我国经济还不发达,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要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现代化,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但是速度要求过高,往往容易造成经济不稳定。今后 10 年要求保持 6%左右的中速增长,就是为了防止片面追求数量和攀比速度的偏差。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经济态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而只有长期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才能做到。同时,长期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避免大起大落,也才能为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这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