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最明显例证是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以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为例来说明。

(一)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在建立特区前是一个只有 3 平方公里、人口 3 万的偏僻小城镇。全市只有 224 家小工厂,年工业

总产值仅 6060 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 0.17 亿元,出口贸易总额 930 万美元

(1979 年情况)。建立特区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 1980 年建立特区到1991 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 297.35 亿元,开发建设新城区 69 万

平方公里,新建各类房屋楼宇 2700 多平方米,形成 190 多亿元固定资产和年

产值 300 多亿元的工业生产能力。建成了 9 个工业区,50 个住宅小区和一大批商贸、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设施。新建一个飞机场,一个直升机场, 一座大型铁路客站,288 公里的市政道路,7 个港区,4 个陆路口岸,安装程控电话 21 万门,开通境外 196 个城市和国内 1034 个城市的直拔电话。日供

水能力 63 万吨,供电 40 多亿度。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1. 年来,全市共办起工商企业 20703 家(不含个体),其中“三资”企

业 4287 家,协议引进外资总额 73.6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17 亿美元。

与 1979 年相比,1991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 174.46 亿元,年均递增 45.4

%;国民收入 127.57 亿元,年均递增 44%;工业总产值(1990 年不变价)

255.2 亿元,年均递增 65.4%;农业总产值(1990 年不变价)10.07 亿元, 年均递增 19.8%(以上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85.17 亿元,年均递增 41.8%;预算内财政收入 27.31 亿元,年均递增 53.7%;出口贸易总额 34.46 亿美元,年均递增 63.7%。

1992 年前 5 个月,全市工业总产值达 113.47 亿元(90 年不变价),比上年同期增长 27.4%;社会商品零售额 42.35%亿元,增长 28.1%;预算内财政收入 16.34 亿元,增长 55.2%;出口总额 21.31 亿元,增长 29.76%。

(二)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在深圳,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产业结构中,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电子、机械、纺织、轻工等各个行业、门类 3500 多种工业产品中,出口达 1000 多种,1991 年出口 152.7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59.9%农业兴办起技术先进、集约化生产的蔬菜、禽畜、水产、水果和鲜花等生产基地 1520 多个, 1991 年出口 1.4 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53.9%。1991 年旅游业外汇收入 11.05 亿元(外汇人民币),占旅游总收入的 52%。进出口贸易,1991 年进出口总额 59.67 亿美元,其中进口 25.2 亿美元,出口 34.46 亿美元。深圳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出口创汇基地。

(三)为内地发展作出贡献。深圳的发展得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同时深圳的发展又为内地发展作出贡献。到 1991 年底,深圳与内地联合兴办企业

4392 家,内地实际投资为 36 亿多元,为内地进口或代理进口技术设备 10 亿

多美元,转让先进技术、工艺、配方等 250 多项,安排内地劳动力就业 100

多万人,汇回内地劳务费 50 多亿元。同时深圳还为内地举办各种展销会、培训班等。深圳的经验为内地借鉴推广,使深圳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发展的幅射和改革试验场的作用。

另外,深圳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据统计,1985 年到 1991 年,市财政直接上交省和国家财政 20 亿多元。此外,深圳海关关税和国家银行利润大

幅度增长。11 年来,海关上交国家关税 107.85 亿元,银行上交国家利润 48.52

亿元。以上三项合计 176.37 亿元。

(四)深圳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办特区前,深圳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现包括在深圳市内)农村人均分配只有 129 元(1979 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769 元。随着特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90

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5016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2270 元(这只是从集体分配中得到的,从个人其他收入,如劳务、房地产出租收入等不在其内)。①

① 宝安县的大坑新村已是中国的首富村。该村仅 39 户 130 多人,却拥有银行存款 3000 万元,人均占有净

过去人员大量外流,现在许多人已从香港等地回深圳定居。

(五)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情况。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特区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其经验有以下方面:

  1. 大胆开放,用好政策,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特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国家和地方不可能提供,深圳自己设法筹集。主要途径为:一是外引内联,吸收境内外投资;二是向银行贷款;三是靠企业和地方财政自身业累, 滚动发展。11 年来,全市投入基建投资 297.35 亿元,投资构成如下:市财政企业自筹占 37.2%,引进外资占 23.6%,国内银行贷款占 22.6%,中央部、委、各省市投资占 9.6%,其他投资占 5.9%,国家直接投资只占 1.3%

(3.8 亿元)。这种投资结构表明,深圳的发展不是靠国家大量投资,而是靠改革开放、用好用活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起来的。

  1. 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深圳市除关系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国计民生全局的基建投资、财政收支、信贷规模、统筹外汇和人口等仍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其余均实行指导性计划, 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在价格方面,除少数商品和收费由国家定价外,97%以上的商品价格已放开,价格改革已经过关,政府不再给予价格补贴。

在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积极发展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民间科技以及个体企业,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经济联合。

在用工和分配方面,企业有招用和辞退职工的自主权,企业与职工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允许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打破大锅饭。企业之间、个人之间, 贡献不同,收入也不同,收入已拉开档次。

  1. 改革金融体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股票、证券市场。打破专业银行原有专业分工,实行业务交叉,各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形成了活跃的资金市场。1992 年上半年已有外资银行 16 家,外资保险公司、合资财务公司各 1 家,银行代表处 10 家。成立了外汇调节中心,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涉外经营。

深圳市从 1986 年 10 月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到 1992 年初,全市共有股份有限公司 119 家,其中公众公司 20 家(14 家股票已上市,6 家正陆续上市),内部股份公司 99 家,股票发行总额(面值)24 亿元。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公司相继成立,证券经营机构已发展到 16 家、21 个网点,最近还将新设网点 9 个。股份制改革不仅筹集了大量的发展资金,而且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1. 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实行企业产权转让。投资管理公司是市属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和法人地位,对国有资产行使管理监督和投资职能,从而使产权关系更加明确,有利于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

资产 200 万,超过天津静海县大邱庄和江苏江阴市华西村。1983 年核电站征用该村全部土地,除了安排生活住房外,还给了 130 万元。大坑人把 130 万元全部投资入股宝安投资企业公司,宝安公司发展了,他们

得到了惊人的红利。1991 年 6 月,他们抛出 400 多万股,收回了 3000 多万元存入银行。(《新民晚报》

1992 年 8 月 7 日)

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和加强企业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殖。

深圳市还实行了企业产权转让,到 1991 年底,全市已有 43 家企业实行

了整体产权转让,转让资产 1.6 亿元。这是淘汰不合格经营者,合理配置、使用生产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1. 改革土地管理、住房制度及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形成了以有偿转让为核心的土地租赁市场。住房实行商品化。目前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已经实施,这部分住房已基本卖出,少数未卖出的实行房改后的高房租。下一步企业房改准备同社会保险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是深圳特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工资比例各出一部分建立社会保险金个人专户和养老保险共济基金,解决职工退休养老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社会统筹使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但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而且从根本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