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中“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广及其对农村经济 的影响

“农业学大寨”本来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号召。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生产大队,是在合作化以后,山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大寨是 1953 年办起的初级社,1956 年转为高级社,1958 年后成为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全队 80 多户,400 多口人,800 多亩耕地。原先自然条件很差,土地贫瘠,七沟八梁一面坡。合作化以来,大寨的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改造耕地为中心,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使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先进典型。“大跃进”时,许多地方发生浮夸风,大寨大队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战天斗地与自然做斗争,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因此,1964 年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当时总结大寨的基本经验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大寨的基本经验在全国推广后,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大寨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背弃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那一套, 成为林彪、“四人帮”推行“左”倾路线的样板。大寨的政治挂帅原则,已变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丧失了。“文化大革命” 期间,大寨大队搞的农田水利建设、高空运输索道架设、喷灌滴灌工程修建、农业机械的添置等,都是国家支援的。大寨大队共接受国家和外单位的财力物力支援达 84.46 万元,按 1976 年大寨的户数和人口计算(83 户,480 人), 平均每户达 1 万余元,人均 1750 余元。此外,他们搞的“西水东调”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工程。

大寨的做法得到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赏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在全国鼓吹,掀起“学大寨”浪潮。大寨大队搞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其他地方也搞核算单位升级。如晋中地区 1977 年已有 71%的大队搞大队核算了。另外,山西全省多数大队仿效大寨把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代耕,绝大多数集市贸易关闭。大寨的记工和分配方法也被广泛推行。大寨大队的不顾客观自然条件搬山造田,偏废多种经营,也在一些地区照搬,如有的地方围湖造田、填塘造田,在山区毁林开荒,在牧区毁草种地等。①这种做法严重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劳民伤财,不但经济效益极低,而且生态平衡也遭到破坏。

① 如湖北省素有“千湖之乡”之称,“文化大革命”中,原有千亩以上湖泊 1065 个,一半以上被围了造田。浙江有 5 万亩池塘被填了造田。上海市郊有 8 万亩池塘被填。内蒙伊克昭开垦的 1800 万亩草原沙化。

此外,不少地区还在政治上推广大寨的阶级斗争天天抓的经验,整天批斗, 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林彪、“四人帮”借学大寨推行其极“左”路线,严重破坏了党在农村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干部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它使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 偏重粮食种植,忽视和损害了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副业的种植和生产。另外还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产品商品性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