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7—4

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

(%)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

(%)

城市公用事业投资的比重

(%)

住宅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1953 — 1980 年每年平均 79.0 21.0 2.7 2364
“六五”期间每年平均 57.4 42.6 7.7 8463

资料来源:《“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慨况》,第 10 页。

  1. “六五”期间后两年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比重偏低情况,更新改造投资仍嫌不足。

(六)对外经济交流迅速开展。“六五”期间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镇国的状态,由封闭型经济开始转向开放型经济,在对外贸易和技术经济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80 年的 381.4 亿美元发展到 1985 年的 696 亿美元,我国出口额在世界中

的位次由第 28 位上升到第 16 位。从 1979 年——1985 年通过各种形式实际

使用外资 217.9 亿美元,建立中外合资企业 2343 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3822

个,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121 个,引进国外技术一万多项。此外,“六五”期

间还在 88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建设各类工程项目的合同 2681 项,成交额 48.8 亿美元。

(七)横向经济联系加强。“六五”期间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与支援,开始改变了过去那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1981—— 1985 年全国各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七万多项,

其中,1985 年达成协作项目 4 万多项,超过前 4 年协作项目的总和。协作的内容,逐渐由以物资协作为主,转向技术协作、经济联合和技术、资金、人才、物资四位一体的协作。在全协作项目中,属于技术协作的项目占一半以上,经济联合项目约占 1/10,部分省、区、市还进行了人才交流的协作,加速智力开发。协作的形式也由一次性、临时性的协作,逐步转变为长期、稳定的协作,出现了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体、技术市场和咨询服务网络等新形式。这对搞活经济,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都有积极作用。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别缩小。“六五”期间,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改变了过去多年停滞的状态。特别

是农民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更快。5 年来,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年递增率为 15.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年递增率为 11.4%。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增长 13.7%,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每年平均增长 6.9%。农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 1978 年前 26 年的 1.8%提高到“六五”期间的 10.1%;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 3%提高到 5.6%。前者快于后者,差距缩小。

(九)重视了智力开发。“六五”期间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大力组织科研攻关,科学文教事业和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长,在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见表 27—5。